湖南抗日英烈·吳劍學

原湘軍第四軍軍長,1944年6月29日于湖南湘鄉縣景慶鄉八畝沖被日偽軍殺害
吳劍學(1883-1944),字熙農,湘鄉縣潭巿鎮茶灣人。10歲喪父,由母陳氏撫養成人,生活甚為清苦。他幼就蒙學,稍長,慨然有四方之志。得同鄉至友陳方度先生之助,乘陳家鹽船,直抵武漢,考入湖北武備學堂。畢業后因成績優異官費派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學習,不久加入同盟會。1908年畢業返國,應同盟會會員、北洋軍第六鎮統制吳祿貞之召任該部軍官,協助秘密發展革命力量。武昌起義爆發,吳劍學隨吳祿貞率部在保定、石家莊多次截留清廷南運武漢前線軍用物資,并謀攻取北京,推翻清廷。袁世凱偵知后派人將吳祿貞暗殺,吳劍學以參與同謀遭排斥,輾轉至保定軍官學校任步科第二期及第三期軍事教官。隨后返湖南。
民國初年,吳劍學先后任湘軍長岳守備司令(轄三個營)、第二師第四旅旅長。1916年率部參加反袁、驅湯〈薌銘)運動。湯下臺后,譚延閭第二次督湘,將湘軍整編為兩個師及六個守備區,吳劍學任湘軍第一守備區司令,駐湘潭。1917年參加護法運動,驅逐北洋軍閥傅良佐,克復岳州。1918年,任程潛的湘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作戰總指揮官,率部堅守湘南。
1920年,湖南全省開展驅張〈敬堯)運動,吳劍學部由湘南向長沙方面進擊,取得了驅張運動的勝利。譚延闔第三次督湘。甫三月,趙恒惕利用湘軍內部矛盾逼譚離湘,自任湖南督軍。為拉攏譚系,乃任命吳劍學為第五混成旅旅長兼寶慶鎮守使。吳任寶慶鎮守使三年,寶慶一府戰亂暫息,尚為安定,民甚德之。
1923年7月,孫中山任命時任廣州大元帥府建設部部長的譚延閬為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入湘討趙(恒惕〕。譚任命吳劍學為湖南討賊軍湘南第二軍軍長。后吳劍學率部由寶慶經湘鄉進據湘潭,擬直搗長沙。11月12日,孫中山因陳炯明反攻廣州,電召譚赴粵討逆。17日,譚率部抵韶關,所部向始興的方本仁部(陳炯明的盟軍)攻擊。21日,吳劍學任湘軍第四軍軍長,曾集合所部于韶州飛機場訓話,要求要愛民,要與粵各部隊處理好關系,共同完成孫大元帥之討逆任務。
1924年春夏,吳劍學奉孫中山之命率部會同友軍向陳炯明盤踞的東江進攻,給陳軍以沉重打擊。9月,吳部改名為建國湘軍第四軍,隨孫中山率師進駐韶關,誓師北伐。吳劍學率部進抵贛南,先勝后敗。1925年2月退守廣東。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駐廣東各派軍事勢力之間紛爭加劇,軍政府及湘軍內部亦時有矛盾,吳心情沮喪,交印寓滬。,
寓滬期間,山西省省長閻錫山、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二人均為吳在日本士官學校同期同學)趁機以同學之誼,分別許以民政廳長、聯軍參謀長職位,屢次邀吳共事。吳以閻盤踞山西、孫對抗廣州政府為恥,皆不應。蔣介石建立南京政權后迎吳面談,授兩湖宣撫副使,意在誘其以老上司資望,出馬勸當時反蔣的武漢政府軍事首領唐生智及其他舊屬歸順,吳亦不從,竟不辭而別。
1931年,孫科與部分元老提議"凡輔佐孫中山而又不遇者應予安置",行政院長譚延闔任吳為湖南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吳僅允領委員銜,但仍遭省主席何鍵(原為吳下屬)疑忌。吳既已淡泊名位,遂深居簡出,額其住處為"樂閑園",遇有例會簽到而已。1935年毅然辭職返鄉,居景慶鄉(今梅橋鄉井泉村)八畝沖,以讀書研棋為樂。1938年國民政府籌組國民參政會,特聘吳為參政員,吳亦拒不受命。
1944年6月21日,日軍侵占湘鄉縣城,吳所居八畝沖距湘鄉縣城僅十余里。28日日軍軍官兩人率士兵及漢奸30余人闖入吳家,誘吳出任偽職,吳斷然拒絕。日軍乃進屋大肆搶劫和破壞,且將其第三子家鋼帶走。次日,日軍復來要挾,折騰良久后,數人前推后搡,擁吳而出,至地坪中,吳掙脫日兵,盎然回走,如此幾番反復后,吳踉蹌數步坐地不起。后被日軍殺害,時年61歲。
8月4日,重慶《中央日報》以《革命耆宿大義凜然》為標題,中共《新華日報》以《湘鄉吳劍學正義凜然,不當漢奸被敵殺害》為標題,刊出電訊。吳之忠烈事跡舉國皆知。1945年9月25日,國民政府頒令褒揚,全文如下:
"國民政府令:吳劍學早歲志存匡復,隸籍同盟,辛亥首義及護法諸役均在行間,歷任湘省軍政要職,忠貞勤奮,懋著勛勞。晚年息肩故里,守正不阿,適寇犯湘鄉,迫充偽職,利誘威脅,不為屈撓,卒以宿望峻行,慘遭戕害。緬懷大節,軫悼良深,應予明令褒揚,用彰忠烈。特令。"并賜吳劍學上將銜,將其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
1946年秋,吳劍學之后輩于湘鄉景慶鄉八畝沖本宅為吳舉行盛大而隆重之追悼會。湖南省政府、省黨部、省參議會、故交舊部、吳氏宗族、親屬戚誼均派代表或親臨致祭。國民黨元老及政府要人孫科、居正、張繼、覃振、宋子文、程潛、閻錫山等人,湘軍舊部何鍵、王東原、李品仙、唐生智、賀耀組、劉建緒、譚道源等人,黃埔系湘籍軍人黃杰、宋希濂、鄭洞國、廖耀湘、李默庵等人,抗戰時曾駐軍湘鄉之將領王耀武、彭位仁等人以及省縣諸政要、名流,均送挽聯或挽幛。挽聯后被匯集成冊,鉛印分送。
(胡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