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日英烈·王劍岳

第五十七軍第八師少將副師長,1944年6月10日于河南靈寶畢家砦陣亡。
王劍岳(1906—1944),原名王師,字大炳,湖南澧縣孟姜埦丁家垴(現九埦鄉內)人。歷讀私塾、小學、中學及師范,成績優異,胸懷壯志。1925年與同學廖先甲等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在軍校深鉆古今中外戰術兵法,并對孫中山著作頗有心得,成績名列前茅。1927年黃埔軍校畢業后,王劍岳迭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一軍第二十二師工兵隊見習官、少尉、中尉區隊長。1928年秋,第一軍第二十二師縮編為第一師第二旅,王劍岳任該旅第四團第九連上尉連長,受命參加中原大戰,在歸德受重傷。治愈后,調任機槍三連連 長。1932年升為該團副營長,部隊駐甘肅天水。1935年晉升為該營少校營長。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大舉侵略,繼之又在上海尋釁,8月13日上海會戰爆發,王劍岳率部參加淞滬抗戰,再負重傷。在治療期間,王劍岳請假回老家省親,在家鄉大力宣傳抗戰,并動員青年當兵抗日。在他的宣傳影響下,不少青年走上了前線。 1938年3月,王劍岳返回部隊,任第一軍第一師補充旅第一團上校團副。是年秋,升任該補充團上校團長,所部在陜甘一帶整訓。后調任第四十二軍第一九一師補充第一團上校團長。時值第一九一師補充第一團改編為第四十二軍第四十八師第二團,王劍岳任上校團長,駐四川。1939年10月,調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第十七期總隊邊區大隊大隊長、總隊附。1941年5月,王劍岳任第十六軍(軍長董釗)第二十八師第八十二團團長。王劍岳一上任就下到基層,將不稱職的連長、排長撤職,穩定了士兵情緒。在此基礎上王劍岳大搞整訓,宣傳軍事第一、勝利第一、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思想。
1944年4月,第二十八師第八十二團擔任陜西韓城以北40里兵站糧彈倉庫保護。4月中旬,侵華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以 14.8萬人的兵力,發起豫中會戰。擊潰駐河南中部的中國第一戰區主力后,日軍兵鋒西逼,威脅潼關、豫西一帶,緊逼我西安軍事要地,陜州以東戰斗激烈,我軍傷亡慘重。旋,日軍再以優勢兵力,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向陜州(今陜縣,河南西部,毗鄰陝西潼關)進攻。
5月,王劍岳晉升為第五十七軍(軍長丁德隆,湖南攸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八師少將副師長。正逢迎戰之時,第八師師長吳俊患重病,第八戰區司令長官部(司令長官朱紹良,副司令長官胡宗南)急電王劍岳即日到職。
在此危急時刻,王劍岳毫不猶豫,即乘派來的專車于6月1日抵西安長官部接受任務,翌日即到華陰第八師師部,代理師長職務。遂率全師馳赴河南靈寶(河南西部,毗鄰陜西)常家灣布防,抵御日軍侵略,與日軍血戰數日。部隊雖不斷傷亡,但愈戰愈奮。他們的口號是:我在陣地在!誓將來犯日寇驅逐出境。時其友鄰部隊第四十軍(軍長馬法五)第一〇六師(馬法五兼任師長)遭敵猛攻,稍向后撤。第八師奉命轉移,王劍岳親自率部殿后,掩護全師安全轉移。8日,王劍岳至虢靈線畢家砦(河南靈寶境內)督戰,與日軍反復爭奪該砦兩側髙崖,屢失屢得。10日凌晨2時,第八師奉命轉移陣地,王劍岳目睹接防的第一〇六師第三一七團第二營陣地被日軍突破后,親率師部百余人猛沖敵陣,奮勇殺敵。時,王劍岳左肩已經被日機炸傷,仍堅持指揮戰斗,迫敵后退,恢復陣地。日軍第二次以重兵發起沖鋒,王劍岳猶誓死堅守陣地,因寡不敵眾,王劍岳又被敵彈貫穿右肩,仍裹傷再戰。衛士卞福波見王劍岳副師長身負重傷, 便背王劍岳下戰場,百余步后王劍岳再中敵彈,當場身亡,時年38歲。
6月29日,王劍岳靈柩運到西安火車站,第八戰區司令長官部、西安軍警憲及各機關團體均到車站迎接。7月2日在西安舉行盛大公祭,公祭歷時數天,移葬西安近郊翠華山三七抗日烈士公墓,送葬隊伍達1萬多人,人們沉痛告別這位以身殉國的愛國將領。
1945年1月22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王劍岳。
(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