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日英烈·李國良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天水行營軍訓處中將處長,1939年3月7 日于西安殉難
李國良(1896—1939〉,字兆彬,湖南長沙人。青年時感慨于國家多難,東渡日本,1921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四期輜重兵科,篤志潛修,成績優良。1923年秋,李國良學成歸國,南下廣州,投奔孫中山先生,任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中校參謀。翌年,兼任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教官,深得軍政部長兼講武學校校長程潛倚重。1924年9月,孫中山在韶關督師北伐,李國良任建國攻鄂軍程潛部上校參謀,參與戎機。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李國良任第六軍教導團少校團長,率部參戰,轉戰湘、贛、蘇諸省,戰績顯著,受到軍長程潛器重。1927年夏,李國良調升該軍第十七師(該師系由原廣州國民政府警衛軍吳鐵城部改編)副師長。
1928年12月,張學良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李國良被調回南京,繼續從事軍事教育訓練工作,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附設軍官團少校教官。是年冬,訓練總監部成立,掌管全國軍隊教育訓練事宜,李國良任該部第一任輜重兵監。1933年,輜重兵學校成立,蔣介石兼任校長,李國良兼任教育長,負該校實際責任。同年,李國良晉銜中將。
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以軍事委員會為戰時最高統帥部。 1938年初,訓練總監部改組為軍事委員會軍訓部,部長白崇禧。李國良任軍訓部輜重兵監兼后方勤務部運輸處處長,負責抗戰時期的輜重兵教育訓練和軍需物資的運輸事宜。
1939年春,蔣介石為統一指揮長江以北第一、二、五、八、十及魯蘇、冀察七個戰區的軍事,在西安設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天水行營,程潛任行營主任。行營機構有辦公廳、政治部、參謀處、總務部等八個處(警衛團除外〉,僚屬共900余人,其中湘人甚多。辦公廳、機要處、總務部人員隨程潛住在東廳門高級中學內,其他各處人員均住在別的街道上。東廳門高級中學靠近西邊城墻,在后院運動場下筑有互相連接的東、西、北三個防空洞,每個洞均有進出口,里面都修建了幾個能坐人的房間,附近開有通氣孔,洞深15米,能經得起重磅炸彈。防空洞的進出口,有一個開在辦公室內專供程潛及高級幕僚使用,另外兩個洞口都在外邊。自行營成立之日起,日機經常飛來西安騷擾。蔣介石任命李國良兼任行營軍訓處中將處長,3月7日,李國良由重慶飛抵西安就任。當日下午4時許,日軍首先以6架飛機在行營上空投彈,大部分炸彈炸中行營,緊接著又飛來6 架,在行營上空再次投彈轟炸,施放毒氣。李國良剛到行營晉見程潛就遭遇警報,遂避入防空洞,然大量毒氣滲入防空洞,且洞口被炸塌陷,躲在行營防空洞的將校員工64人窒息死亡,李國良亦不幸遇難,時年43歲。程潛亦因窒息而昏迷,不省人事,經過醫治,第二天才恢復健康。
李國良等行營殉難人員被安葬在西安城外50里處的翠華山烈士墓地,墓地前立有"三七"殉難烈士墓碑及牌坊,牌坊橫額是"為國捐軀"四個字,兩旁華表上有對聯:"六十四人齊殞命;三月七日最傷心。"死難人員,報軍事委員會批準為"抗日死難烈士",國民政府于1947年5月9日明令褒揚。
〔瞿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