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抗日英烈·蕭山令

憲兵副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南京市長、南京衛戍長官部副長官,1937年12月13日于南京下關陣亡。
蕭山令(1892-1937),字鐵儂,湖南省益陽縣四方山(現大泉鄉方山村)人。6歲入私塾,后畢業于益陽龍州師范。
時值滿清末葉,朝廷腐敗,內憂外患。他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1914年蕭山令考入河北保定軍校第三期步科。1916年畢業后,蕭山令投效偏向革命的湘軍,在蔡巨猷部擔任排長。1926年隨賀耀組(寧鄉縣人,日本士官學校第十一期輜重科畢業)參加北伐,先后任營長、團副、參謀長等職。1928年,蕭山令在家鄉益陽任縣長,對桑梓建設頗有功績。1929年蕭山令辭去地方職務去南京。1931年,憲兵司令谷正倫受命建立完整的憲兵制度,蕭山令傾個人軍事才華,輔佐編訂各項計劃。1932年1月16日,全軍性的憲兵司令部在南京正式成立,蕭山令擔任憲兵司令部總務處長,主管全國憲兵的編制與訓練工作。1936年3月蕭山令升任少將參謀長,1937年3月又升任憲兵副司令。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11月12日上海失守,日軍兵分三路進逼南京。以一部分兵力進據蕪湖,斷絕我軍后路;一部分兵力偷渡長江,襲擊我軍側背;正面主力則攻陷句容、淳化、牛首山、大勝關(南京以西一線),直逼紫金山、大教場、雨花臺等地。20日,國民政府西遷武漢。當時蕭山令兼任南京警備司令、防空司令、南京市市長、警察廳長、南京衛戍長官部副部長官等職。蕭山令深知南京孤城危在旦夕,將憲兵司令部大部分人員撤往湖南長沙,自己統率憲兵兩個團及警察留守南京。
26日,蕭山令命令羅友勝指揮憲兵一個團和一個重機槍營,在清涼山、草場門、定淮門至老虎洞一帶設立清涼山防區;另命令陳烈林率憲兵一個團和一個重機槍連進駐明故宮機場、復成橋和三十四標附近,設立明故宮防區。
12月9日,日軍首先攻到光華門,我守軍頑強抗擊。10日,蕭山令命令清涼山防區憲兵團派兵增援戰斗在光華門城頭的教導總隊,戰斗數小時,將日軍擊退。稍后,明故宮陣地又遭由中山門進逼的日軍猛烈攻擊。我守軍拼力抵抗,激戰1小時,雙方死傷慘重。當日晚,日軍一小股兵力竄進光華門,蕭山令命令憲兵部隊炸毀水西門外圍的橋梁,阻止日軍野炮部隊的突入。同時,副長官羅卓英等親到光華門指揮,將竄入光華門城門洞內的日軍全部消滅,穩定了光華門的局勢。
11日晚,南京孝陵衛、通濟門、雨花臺、莫愁湖等處,炮聲、槍聲徹夜未停,我防守部隊紛紛后撤。12日拂曉,日軍源源開到南京城外,8時左右,日軍開始向水西門、清涼山等各處守軍陣地轟擊,接著又以裝甲部隊為前導,向我守軍陣地發起進攻。雨花門、中山門城垣多處被炮火毀壞,日軍乘隙鉆進。下午4時,日軍再以裝甲部隊為前導,攻陷南門。下午5時左右,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召開會議,傳達放棄南京當晚突圍的命令。蕭山令立即做出部署,令羅友勝帶領大部軍警部隊速即到下關江邊維持渡江秩序,相機渡江,自己則率少量憲兵部隊進入蛇山、龍蟠山、五臺山一帶陣地掩護守軍后撤。
由于突圍命令下達倉促,未傳達到所有部隊,因此未能組織有秩序的突圍,造成混亂。原規定只有長官公署、直屬隊、憲兵團及第三十六師由下關渡江,后又擠進第七十四軍、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因船只缺乏,渡江艱難。蕭山令命令拆房扎木筏渡江,但人多舟少,直至13日清晨,仍有大量軍民未能過江,避入市內由美德英國人設立的難民區,后有很大一部分被日軍屠殺。
7時左右,日軍騎兵數千人追至江邊。同時,日軍艦突破長江防線亦開進至此,江邊軍民受到日軍水陸夾擊,死傷慘重。此時,蕭山令率領掩護部隊撤退到下關江邊。看到這般情景,他即高呼殺敵,率部隊沖向敵群,奮勇刺殺,終因眾寡懸殊,彈盡援絕,面臨被俘的境地。蕭山令舉槍自盡,以身殉國。時年45歲。
蕭山令犧牲后,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中將,并對其遺屬予以優厚撫恤。抗日勝利后,他的英名鐫刻在南京雨花臺抗日軍人忠烈碑上。
1984年7月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認蕭山令為革命烈士,并向其遺屬頒發了烈士證書。
(廖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