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湖南省瀏陽縣(今瀏陽市)人,1908年4月11日出生在瀏陽縣北盛鄉馬戰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境貧寒,幾度輟學。13歲到長沙,先拉人力車,后當鐵路扳道工,開始接觸黨的組織。1924年后,任粵漢鐵路工會長岳段分工會執行委員、新河車站工人糾察隊隊長。1926年10月,首次見到毛澤東并受到教育。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參加了工人運動。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參加了長沙工人暴動,做黨的地下交通和兵運工作。后任中共湘鄂贛邊區特區區委書記,游擊支隊隊長、政委,湘東獨立一師政治部主任、政委,紅八軍代理政委,湘贛軍區代理司令員,紅六軍團政委,英勇作戰,靈活指揮,為創建湘贛蘇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是湘贛蘇區的創始人之一。他反對極“左”路線,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曾刀下救人解放了張平化等領導干部。在任弼時的領導下,他和蕭克率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會合,建立了湘鄂川黔蘇區。參加了長征。紅二、四方面軍會師后,堅決抵制張國燾分裂紅軍、另立中央的陰謀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旅長兼政委、延安地委書記兼衛戍司令員,負責保衛黨中央。1937年9月,率部奔赴晉綏、晉西北抗日前線,連克寧武等7座縣城,為創建晉綏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在抗日戰爭極端困難的年月,響應毛澤東的號召,帶領三五九旅全體指戰員在南泥灣屯田開荒,成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榜樣,毛澤東為他親筆題詞“有創造精神”,三五九旅被西北局譽為“發展經濟的前鋒”。1944年11月任八路軍南下支隊司令員,率部挺進華南,往返作戰,歷盡艱險,途經八省,歷時兩年,行程兩萬余里,被毛澤東譽為第二次長征。
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一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1947年初,奉命西渡黃河,保衛延安,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的戰斗中三戰三捷,殲敵上萬人。率部解放青海后,奉命進軍新疆,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重大貢獻。在20多年的征戰生涯中,7次負傷,為中華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創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兼政委。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屯墾戍邊,恢復和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為加強新疆各族人民的團結,維護祖國統一,鞏固西北邊疆,建立了功業。1953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以最快的速度新建了黎湛、鷹廈兩條鐵路,對鞏固國防、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195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委員,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56年任農墾部部長,同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傾心農墾事業,不顧嚴寒酷暑,幾次大病初愈就奔波在邊陲的大漠荒原,在黑龍江、新疆過了6個春節,組織廣大軍墾戰士艱苦創業,建立了西北、東北、華南、海南、云南等幾大墾區,為發展中國的農墾事業和穩定邊疆作出了突出貢獻。
“文化大革命”中,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協助周恩來、李先念抓經濟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堅決支持黨中央對江青反革命集團采取的果斷措施,為挽救黨、挽救革命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5年后,任國務院副總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為撥亂反正,調整國民經濟,推動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竭盡全力。1982年4月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后,注重中高級干部的思想理論建設,提出干部教育要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干部培訓工作要制度化、經常化。1988年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積極開展國務活動和外事活動,受到各國朋友的贊譽。
他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常委,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1993年3月12日在廣州病逝,終年85歲。他在遺囑中這樣寫道:“余若遇不治之病,則請讓安祥壽終,勿予搶救,是囑。壽終之后送太平間作病理、生理解剖。凡可作科研標本者,取下作科研用,余下送去火化。骨灰撒在天山上,永遠為中華民族站崗,永遠向往壯麗的共產主義。”這是徹底唯物主義者的態度,感人至深,令人敬仰。
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評價是:王震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