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總參謀長。
湖南省醴陵縣(今株洲縣)人,1911年1月3日出生于醴陵縣南陽橋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代在煤礦、鐵路做工。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隨朱德、陳毅部隊上井岡山,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橫戈勒馬的軍旅生涯,從一個紅軍戰士逐步成長為人民軍隊的重要領導人。先后擔任過紅四軍班長、排長、連長,紅三軍團第九十三團團長,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團長、第一師副師長、第二師師長,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六八五團團長、三四四旅代旅長,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兼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一旅旅長,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即著名的楊羅耿兵團)和第十九兵團司令員,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兼陜西省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志愿軍副司令員、司令員,濟南軍區、武漢軍區、昆明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等職務,功勛卓著,為人民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建樹良多。
他是人民軍隊的名將和軍事家,以作戰勇敢、智勇雙全、敢打硬仗、惡仗、苦仗而著稱。在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中,他參加了龍崗、良村、黃陂、漳州、廣昌等戰斗,特別是1934年2月,奉命率紅一團奔赴三岬嶂,以一團人頂住了國民黨軍三個師的進攻,受到軍團領導的表揚,紅一團從此成為有名的主力團隊。紅軍長征中,帶領紅一團擔負先遣任務,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率部突破烏江,為奪取遵義創造了有利條件,組織“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為紅軍順利北上抗日開辟了道路。對于紅一團所立的戰功,毛澤東、周恩來都給予了充分肯定。毛澤東說:“紅一團在這次大轉移中是立了功的,你們一直走在我的前面。”周恩來稱贊紅一團是“天下第一團”。到達陜北后,指揮部隊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山城堡等重大戰役,為鞏固、保衛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出了大力。抗日戰爭中,指揮六八五團參加平型關大戰,與兄弟部隊并肩作戰,殲敵1000余人,給日軍精銳坂垣師團以沉重打擊。1938年率部進入呂梁山區,開辟了晉西南抗日根據地。此后,領導冀魯豫軍民粉碎了日偽軍反復“掃蕩”,將豫北、冀南、晉西南地區聯成一片,為發展、壯大、鞏固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解放戰爭開始后,率部參加上黨、平漢、張家口、正太、青滄等戰役,取得重要戰果。1947年10月,指揮的清風店戰役,全殲國民黨軍主力第三軍等部17000多人,打了晉冀野戰軍轉入戰略進攻后的第一個大勝仗。11月,指揮部隊攻克石家莊,被朱德譽為“奪取大城市之創例”。1948年率部轉戰察南、綏東、熱西、冀東,配合東北戰場作戰。同年11月,率部攻克新保安,殲滅華北國民黨精銳主力第三十五軍,為平津戰役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此后,揮師參加攻克太原、奪取蘭州、進軍寧夏,為解放西北立下了不朽功績。抗美援朝戰爭中,率第十九兵團投入第五次戰役,連續奮戰45天,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御,接受停戰談判。在敵人發動秋季攻勢之前,他深入第一線研究作戰經驗,總結推廣了坑道戰術,使之在持久的陣地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毛澤東和彭德懷的高度贊賞。特別是任志愿軍第二副司令員后,組織指揮了五次戰役后的第一次全線戰術反擊作戰。上甘嶺戰役,斃俘敵25000多人,創造了依靠陣地進行堅守防御戰役的光輝范例,被載人世界戰爭史冊。1955年從朝鮮回國后,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保衛國家安全和加強軍隊全面建設上。1979年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期間,組織指揮了云南方向的自衛還擊作戰。1980年后任總參謀長8年,致力于軍隊的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為開創新時期軍事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在中共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在中共十三大上當選為中顧委常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病逝,終年83歲。中共中央對他的評價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劉華清、張震著文稱贊:“他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堅定不移,不折不扣,貢獻突出;他修身律己,品德高尚,堪稱楷模,不愧為一代忠勇之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