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歷史發展脈絡與重大事件簡介
湖南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據考古發現,距今5~10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湖南被逐步納入楚國統治范圍,形成了以長沙為中心具有獨特風格的楚文化。楚亡后,湖南被納入統一的秦國版圖。秦代開鑿的一條長60里寬2丈用以連接湘江和漓江的靈渠,成為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西漢時期,建立了湖南歷史上第一個諸侯王國—長沙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賈誼曾被貶于此,為長沙王吳著的太傅。東漢中期,在洛陽宮廷任尚書令的湖南耒陽縣人蔡倫,制造出質地優良的紙張,被傳為造紙術的發明人。唐王朝設置湖南觀察使,成為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湖南”名稱。唐代的湖南經濟發展,文化空前繁榮,進士及第者達25人之多,出現了像歐陽詢、李群玉等全國文化名流,產生了書法藝術堪稱一絕的大書法家懷素和被稱為“韓熙載以后第一人”的花鳥畫家易元吉。安史之亂后,著名詩人杜甫自鄂來湘,客死湖南。公元805年,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柳宗元和劉禹錫因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湖南永州和朗州(常德)司馬。南宋時期,即公元1130年,洞庭湖地區爆發了鐘相、楊么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起義軍提出了“等貴賤,均貧富”的綱領性口號,隊伍發展至數十萬人,先后攻占了鼎(常德)、岳(岳陽)、辰(沅陵)、澧(澧縣)、潭(長沙)等六州十九縣大部分地區,并建立了自已的政權,堅持達六年之久。宋代湖南文化呈現繁榮之勢。宋初湖南的岳麓書院和衡陽石鼓書院成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二。至南宋時,湖南各地書院共有50余所,著名學者朱熹、張拭,都曾在湖南主持講學活動。道州著名哲學家周敦頤為宋代理學的創始人。兩宋之際,著名學者胡安國及其子胡宏等,來湖南衡山宣揚程氏心、性之學,吸引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名流,昌盛一時,從而創建了湖南自己的理學流派“湖湘學派”,促進了湖南學術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元末明初的戰亂,使湖南大部分地區田園荒蕪,人民亡散,境況蕭條。明王朝將外省人口大量移入湖南,形成了歷史上所謂“江西填湖廣”的局面,以至于明代前期,湖南地區成為全國糧食主要產地,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清朝湖南糧食生產在全國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乾隆皇帝將“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改為“湖南熟、天下足”。清代湖南文化有了更大的發展。清初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家王夫之,把我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發展到了高峰。康、雍、乾之世,湖南產生了大批樸學人才,促進了考據學、文獻學、地理學的發展。
1840年的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篇章。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湖南的歷史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1899年,岳州辟為商埠,是為帝國主義勢力侵入湖南之始。1904年,長沙又被開為商埠。日、德、美等列強接踵而至,湖南逐漸變為帝國主義商品傾銷和原料供應市場。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相互勾結,狼狽為奸,連年征戰,禍亂頻仍,社會動蕩,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爭取幸福美好的生活,近代以來,湖南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湖南因此成為中國新、舊兩次民主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成為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最初發祥地。
當帝國主義用大炮轟開中國大門而清廷懵于外事之際,湖南邵陽人魏源撰寫了《海國圖志》,第一個提出“睜眼向洋看世界”,主張“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開一代風氣。面對清政府的腐敗,農民首先起來反抗。1852年,太平軍2萬人攻入湖南,由于湖南人民的踴躍參加,數月后出湘時壯大成為10萬大軍。清政府則詔令曾國藩幫辦湖南團練,湘軍、楚軍相繼組成,充當鎮壓太平軍的主力。從此,湖南成為革命與反革命斗爭最激烈的省區之一。1875年,左宗棠率湘軍進駐新疆,討平叛亂,驅逐沙俄,保衛了祖國版圖的完整。曾國藩、左宗棠還致力于洋務運動,希望建立中國的近代工業。中日甲午戰爭后,維新運動在全國蓬勃興起,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等一批志士鼓吹變法,一時除舊布新,蔚然成風,使湖南成為全國最富朝氣的省份之一。1898年9月,北京發生戊戌政變,譚嗣同等英勇殉難。
八國聯軍之役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華民族蒙受更大恥辱,更加激起湖南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的救國熱情。湖南成為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1903年,黃興、宋教仁在長沙策劃組織的華興會,是國內最早成立的革命團體。著名革命宣傳家陳天華撰寫的《警世鐘》、《猛回頭》等,在全國起了巨大的革命鼓動作用。1904年,華興會聯絡哥老會首領馬福益等密謀在長沙起義,謀泄失敗后,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亡命日本,與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及其他革命團體聯合,組成中國同盟會,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05年冬和1906年春夏間,愛國志士陳天華、姚宏業因日本當局頒布《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先后憂憤殉國,湖南同盟會首任會長禹之謨發動長沙各校師生公葬陳、姚于岳麓山,成為湖南早期學生運動中“驚天動地可紀的一樁事”。1906年冬爆發的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組織領導的國內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斗爭,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進一步高漲,成為辛亥革命的前奏。1907年焦達峰參與創立的共進會,1911年蔣翊武、劉復基參與改組的文學社和譚人鳳、宋教仁等主持建立的中部同盟會,對長江流域革命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10年4月,長沙等地爆發的“搶米”風潮,是當時震動全國的群眾自發斗爭。辛亥革命前夕發生的以“拒債”、“集股”、“請歸商辦”為中心內容的保路運動,湖南發動最早。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后,湖南率先響應,建立湖南軍政府。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遭到失敗。此后,湖南革命志士繼續為救國救民的理想奮斗。1913年,宋教仁為保衛共和制度奔走呼號,被袁世凱暗殺于上海,成為“二次革命”的導火線;1915年,為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蔡鍔率護國軍在云南起義,進軍川、黔,程潛、林修梅率湘軍響應。
湖南人民為推翻帝制、爭取民主共和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這一切努力與奮斗,并沒有改變中國和湖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1916年至1926年間,湖南政治社會黑暗,幾次成為南北軍閥混戰的戰場,三湘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1919年的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湖南是五四運動發達的省區之一,也是新文化運動活躍開展的省份之一。在此之前的1915年,由陳獨秀、李大釗創辦的《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啟發了青年一代人的覺悟。1917年發生的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湖南,與《新青年》同月創刊的《大公報》,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活動和尊孔復古逆流進行了猛烈抨擊。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等發起組織的進步社團新民學會,成為五四時期湖南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領導核心。在新民學會大力組織下,1919年5月起,湖南360余名青年分13批赴法勤工儉學,占了當時全國留法勤工儉學生的四分之一。北京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湖南后,全省人民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抵制日貨斗爭,并取得驅逐軍閥張敬堯斗爭的勝利。
五四運動促進了湖南人民的新覺醒和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1920年7月,毛澤東等創辦《湘江評論》;8月,創辦文化書社和俄羅斯研究會;9月,發起湖南自治運動;11月,幫助黃愛、龐人銓組織湖南勞工會。通過一系列重大斗爭與活動,使馬克思主義在湖南廣泛傳播開來,并涌現了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等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湖南共產黨組織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礎。1920年9月,在法國留學的蔡和森與毛澤東的通信中,首次提出“正式建立一個中國共產黨”的主張。1920年11月,毛澤東等在長沙秘密建立了全國8個共產黨早期組織之一。1921年7月,毛澤東、何叔衡代表長沙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出席黨的一大,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此時,全國50多名中共黨員,湖南籍黨員有近20名。1921年10月,毛澤東領導建立了中共第一個省級黨組織――中共湖南支部;次年5月,成立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此時全省有3個支部、30余名黨員,居全國第3位;到1927年5月,全省黨員達2萬多人,黨的組織發展到60個縣,建立了31個地方執行委員會或縣委,是當時全國黨員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省區。
在中共湖南地方組織領導下,湖南革命面貌煥然一新。黨成立之初,以主要精力從事工人運動,掀起了湖南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1922年9月,劉少奇、李立三領導了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10月,毛澤東領導了長沙泥木工人罷工;12月,蔣先云領導了水口山鉛鋅礦工人罷工等,規模大,影響面廣,不僅有力推動了湖南工人運動的發展,而且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1923年9月成立的岳北農工會,成為湖南農民運動的先聲。
1924年至1927年,中國大地爆發了席卷全國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在這場大革命洪流中,中共湖南地方組織積極推進國共合作,深入發動工農運動,組織群眾支援北伐戰爭,全省革命斗爭高潮迭起,取得了巨大成功。1924年8月,國民黨湖南臨時省黨部成立;1925年5月,正式建立了以共產黨員為主體的國民黨省黨部,標志著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在湖南形成。湖南是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出發北伐后的第一個戰場,也是北伐的重要戰場。從以葉挺獨立團為主體的北伐先遣隊提前入湘,到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進軍湖南。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北伐軍連戰皆捷,先后攻占醴陵、長沙、平江、岳陽等城鎮,將軍閥勢力驅逐出湘境。中共湖南區委動員工農群眾和各界力量,采取各種方式,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各個方面支援北伐戰爭,為北伐的勝利進軍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推動了湖南工農運動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村大革命。到1926年11月,全省建立縣農民協會或農協籌備處的有59個縣,農協會員達136萬多人,直接領導的群眾在600萬以上。在全省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召開和毛澤東考察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農民運動后,湖南農民運動進一步高漲,湖南成為大革命時期全國農民運動開展最好、最廣泛的省份之一。
{Ky:PAGE}
1927年5月,反動軍官許克祥在何鍵陰謀策動下發動馬日事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為了挽救革命,中共湖南省委組織發動長沙附近各縣十萬工農武裝進攻長沙,這一壯舉最后失敗了,湖南革命運動轉入低潮。
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大規模清鄉屠殺,湖南人民沒有屈服。中共湖南省委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高舉武裝斗爭的旗幟,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1927年9月,毛澤東和湖南省委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旋即進軍井岡山,開辟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1月,朱德、陳毅和湘南特委領導湘南起義,建立蘇維埃政權和工農武裝,旋撤向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組成紅四軍,開創了井岡山根據地全盛時期。3月,賀龍、周逸群和湘西北特委發動桑植起義,與段德昌等創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7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領導平江起義,創建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到1930年,湘贛、湘鄂贛、湘鄂西3個革命根據地獲得大發展,工農紅軍先后攻克湖南l0余座縣城,在全省境內建立了22個縣蘇維埃政權、173個區蘇維埃政權和2140多個鄉蘇維埃政權。1930年7~9月,中國工農紅軍兩次攻打長沙,并一度占領省城,成立了湖南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土地革命戰爭后期,湖南是紅軍長征經過的重要省份之一,三支主力紅軍長征經過湖南46個縣市區,打擊了敵人,播下了革命火種,對湖南的革命斗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湖南各地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大力支持長征,為紅軍長征有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同時,湘鄂贛邊、湘贛邊、湘南等地黨組織領導開展了艱巨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為抗戰保存了部分武裝力量。
1937年7月以盧溝橋事變為標志,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共湖南地方組織積極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湖南的建立,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湘鄂贛、湘贛和湘南的紅軍游擊隊,改編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大批文化界中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云集長沙,建立抗日團體、創辦救亡刊物,推進湖南在抗戰初期形成了抗日救亡的高潮。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后,湖南成為抗擊日軍的前線,是戰斗最多、最慘烈的主戰場之一。從1939年9月起,侵華日軍糾集數十萬軍隊,在湖南發動了3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和湘西會戰。當時湖南有78個縣,其中55個縣城被日機轟炸。1943年11月,新四軍江南游擊隊石公華支隊挺進華容東山,建立了石公華抗日根據地。1945年3月,王震、王首道率領八路軍南下支隊挺進湖南,發展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給了日寇沉重打擊。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下旬,蔣介石派何應欽在芷江與日軍代表接洽受降。八年抗戰中,湖南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重大貢獻。湖南有210萬青年征募入伍,每年供給軍糧1000萬石,軍棉7萬擔,軍布300余萬匹,還提供了鎢、鉛、鋅等大量戰略物資;湖南軍民傷亡262萬人,其中被侵華日軍直接慘殺的有92萬多人;全省財產損失折合法幣達121922億元。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湖南省工委領導全省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村“三抗”斗爭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大規模城市愛國民主運動,開辟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二條戰線,同時在湘南、湘中、湘西等地大力組織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到1949年8月,湖南黨組織領導的游擊武裝發展到3萬多人,積極配合人民解放軍在湖南的進軍,為湖南的解放作出了貢獻。從1948年起,根據黨中央、毛澤東的指示,中共湖南省工委積極開展了爭取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和國民黨湖南黨政軍中、上層人員的統戰策反工作。就在解放大軍分路入湘的形勢下,程潛、陳明仁兩將軍接受黨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于1949年8月4日率部起義。8月5日,中國人民第四野戰軍第一三八師進入長沙城,湖南宣告和平解放。
湖南實現和平解放,是湖南人民100多年來英勇奮斗、流血犧牲換來的勝利成果。從此,湖南人民站立起來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在各級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湖南各族人民艱苦創業,奮發圖強,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譜寫了壯麗的篇章,創造了輝煌業績。
1949年8月20日,新的中共湖南省委成立。1950年4月,新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湖南進行了新民主主義性質的各項社會改革,包括接管城鄉政權、整編起義部隊、清剿土匪、鎮壓反革命等斗爭和籌糧支前、抗美援朝運動等,迅速穩定了社會秩序,建立和鞏固了各級人民政權。1950年下半年至1952年底,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了土地改革、工礦企業改革、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改革和“三反”、“五反”運動、取締娼妓,禁賭、禁毒,堅決徹底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盟,恢復和發展了國民經濟,為實施有計劃的國民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從1953年開始,湖南積極貫徹執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全面地有步驟地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湖南從此走上社會主義康莊大道。
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的要求,湖南從1953年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期間,在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中,國家安排了7個項目在湖南。此外,全國694個限額以上的大中型建設項目中,有38個安排在湖南。“一五”計劃于1957年超額完成,全省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均發生了巨大變化。
社會主義改造和“一五”建設取得勝利后,從1957年開始,湖南人民開始進行為期10年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湖南的探索與實踐。然而,1958年至1960年發動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反右傾”斗爭,使湖南的經濟社會建設遭受巨大挫折。但是,這一階段在工農業建設方面仍取得了一大批積極成果。在此期間,1957年和1961年,劉少奇兩次來湘視察調研,深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1958年底至1959年上半年,彭德懷、黃克誠等中央領導人先后到湖南視察,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嚴厲批評和改進意見,對湖南的糾“左”工作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以周小舟為首的中共湖南省委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左”的錯誤進行了某些抵制。1964年中央決定加速三線建設,湖南的湘西土自治州和懷化、邵陽、婁底、張家界、常德、益陽等地區被列入國家三線建設范圍。通過三線建設,促進了湘西地區的開發與發展,也加快了全省經濟建設步伐。
1966年至1976年,湖南經歷了10年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間,湖南國民經濟建設遇到嚴重困難。但因為廣大干部群眾共同努力,湖南國民經濟仍獲得了一定的發展。1974年10月13日,毛澤東從武漢來到長沙。這是他解放后回湖南居住時間最長也是最后的一次。毛澤東在長沙領導了抵制“四人幫”的斗爭,還決定了一些事關全局和根本問題的大政方針。“文化大革命”期間,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獲得成功,這不僅破解了中國的糧食短缺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因此而在1981年獲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頒發的第一個科學技術發明特等獎。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國家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共湖南省委開始領導和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討論,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錯誤方針,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始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從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間,湖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20世紀90年代株洲市企業勞動、人事、工資三項制度改革在全省全國推廣。1992年華容縣機構改革經驗在全國推行。文化產業取得長足發展,2005年“超級女聲”收視名列全國前茅,涌現出了“電視湘軍”、“文學湘軍”、“出版湘軍”、“體育湘軍”。1996年起汩羅素質教育經驗在全省全國推廣。國防科大研制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填補了我國通用并行巨型機的空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996年株洲電力機車廠研制生產出我國第一臺可牽引萬噸的高速電力機車,標志著中國交直傳動機車躋身國際同類車型先進行列。黃伯云主持研究的“炭/炭復合材料”獲200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長株

潭一體化建設結碩果,2007年底長株潭城市群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綜合實驗區。區域經貿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博會、第四屆珠洽會、首屆湘商大會和湘洽會。省屬國企改革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2002年—2007年國資監管體系基本形成,組建了有色控股等大型集團,40戶國有控股、參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全部完成或進入股改程序。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占據半壁江山,2007年三一重工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成為湖南省首家收入過百億元的民營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力度加大,已有42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湖南,116家國有和民營大企業在湘投資,其中與26家中央企業實現成功對接。“走出去”邁出新步伐,跨國投資擴大到美英法等20多個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高,2007年生產總值達到9145億元,財政總收入達1119億元。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裝備制造、鋼鐵有色、卷煙制造等10大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成效,基本形成5大產業鏈和10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7年達到3356.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2007年分別達到12294元和3904元,人民生活達到了整體小康水平。三湘四水,舊貌換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