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黨史研究與毛澤東評價
石仲泉認為,缺乏可讀性的黨史已經吸引不了年輕人的眼球了。念初中的時候,他寫的第一篇作文就是毛澤東;高中時,他就入了黨;1959年,他和大學生們在天安門廣場游行,看見毛澤東揮手致意;工作后,毛澤東的歷史成為他最感興趣的部分;退休后,他花了5年時間重走長征路,重讀80多年黨史中最感天動地的篇章;至今,他研究黨史近30年,接觸了許多普通人無法想象的神秘文件,但連家里人都無法從他嘴里摳出丁點歷史秘料……他就是著名黨史專家石仲泉。
"進入中央文獻研究室工作,旁枝錯節的東西我不太關心,一些歷史資料當然是對家人也不會說的。"
信息時報:您的一生都致力于對毛澤東思想的研究,能從您的個人角度談談感受嗎?
石仲泉:我很崇拜毛澤東,上世紀50年代念初中,我寫的第一篇作文就是他。后來進入大學學習哲學,研究生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以后和黨史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毛澤東的歷史成為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我選擇毛澤東作為研究方向,不是黨安排的工作,是我自主的選擇。
信息時報:您見過毛澤東嗎?
石仲泉:沒有近距離的接觸機會,但在公眾場合有幸見過。1959年的時候,大學生經常會在天安門廣場游行,接受毛主席接見,當時我也是其中一員,看到毛澤東向年輕學生們揮手致意。我真正了解毛澤東,是改革開放以后,進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有機會參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簡稱決議)起草。
信息時報:會接觸到很多絕密的歷史資料吧?這在普通人看來很神秘。
石仲泉:這個是工作的需要。我在高中時候就入黨了,進入中央文獻研究室工作自然會遵守紀律,查資料也只看和研究方向有關的內容,旁枝錯節的東西我不太關心,一些歷史資料當然是對家人也不會說的。
信息時報:您和您的同事們對毛澤東的功過評價,在當時來說是很大膽的,有沒有受到過壓力?
石仲泉: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毛澤東是個復雜的人,有功有過,功絕對大于過。他締造了一個新中國,創立了一個毛澤東思想理論,塑造了一個目前具有先進性的、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政黨。僅此三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在歷史名人的排行榜上就能位居前列。恰如鄧小平的評價:"如果沒有毛澤東,我們還將在黑暗中繼續摸索。"毛澤東后期犯了一些錯誤,這些不用隱瞞、護短,真實的評價是無害的。1987年我在汕頭大學首次提出對毛澤東客觀全面的評價,當時并沒有引起軒然大波,我沒有感受到什么壓力。這么多年我始終堅持這個觀點,得到的多數是掌聲,因為這些都基于實事求是的基礎,是符合哲學邏輯,我自信能讓人心服口服。 "用講水滸、三國故事來講哲學,效果一定比僵硬地講概念好得多。"
信息時報:您不僅研究毛澤東思想,還涉及他的生活各方面。有關毛澤東讀書經驗,您有些什么個人見解?
石仲泉:毛澤東讀書"多"而"活",真正的是手不釋卷。他在中南海書架超過10個,在去世前一天,他還在書房,搶救的時候還沒放下書本,他讀書涉獵廣泛,在秘書的幫助下他晚年堅持讀外文作品。文學作品最愛讀《紅樓夢》,他當作藝術品研讀了至少5遍以上,哲學書籍愛讀列寧,雜文愛讀魯迅,當然歷史書也是他的最愛。毛澤東最厲害的是讀書能做到真正的舉一反三,非常有靈性、悟性。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毛澤東注重讀"無字之書",重視社會調查。
信息時報: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對讀書,尤其是理論書籍缺少熱情,您對這種現象有什么評價和建議?
石仲泉:無論在哪個時代,人都應該學習哲學,因為這是"聰明學"。領導干部多掌握辯證哲學觀念,就會少些片面、眼光短淺的錯誤決策;普通國民學習哲學,才能建設和諧社會,大款讀了書他就會想到扶貧和慈善了。對于年輕一代,他們在學校接受書本教育,但是很難入腦入耳,只是被動地死記硬背,這是教育方法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用歷史故事、情感故事來吸引年輕讀者,用講水滸、三國故事來講哲學,效果一定會比僵硬地講概念要好得多。"'惡搞'經典是因為以前的一些東西太片面了,絕對化到別人不相信,甚至出現信仰危機,比如當干部講的和做的不一致,老百姓覺得不可信,就想要顛覆。"
信息時報:您想過用《百家講壇》這種形式來講毛澤東思想嗎?
石仲泉:我覺得易中天《品三國》的方法就很好,把歷史講活了,說明他把書讀活了,這點有毛澤東那個本事。其實我們黨在上世紀50年代就用過這樣的方法向干部們講歷史、哲學。完全可以嘗試這條路子去普及毛澤東的思想,講述他的哲學觀點,這番事業很有可為,不一定會是我來做。
信息時報:您怎么評價《品三國》、《論語心得》?
石仲泉:我很欣賞。我覺得有些人不要非議,有本事你自己出來講講,批評別人很容易,但是真的要做出這個成果很難。要多些人補臺,而不是拆臺。有些人心理不平衡,抓住某樣東西就只攻一點,不計其余,這實際是國民劣根性的表現。
信息時報:那您怎么看待那些顛覆經典的"惡搞"?
石仲泉:這很難去追究什么,而是要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惡搞"。是因為以前的一些東西太片面了,絕對化到別人不相信,甚至出現信仰危機,比如當干部講的和做的不一致,老百姓覺得不可信,就想要顛覆。但是經典畢竟是經典,不是想顛覆就能顛覆的,惡搞熱潮有的是有驅動在里面,而歸根到底是要加強黨的教育,黨員干部要先以身作則,先正身。
信息時報:有關毛澤東傳記的書籍也有各種版本,您覺得讀者應該怎么選擇?您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寫作意向?
石仲泉:中央文獻出版社的《毛澤東傳》,是各類版本的傳記中比較全面、客觀的,但是它受到一些因素影響,有的地方放不開,只能點到為止。很多讀者看了以后覺得不過癮,轉而去找一些外國人寫的版本,很多內容太過獵奇而且失實。這是因為讀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不是讀者的錯。我確實想過在有生之年能寫出一本《毛澤東評傳》,把30年研究毛澤東的功夫、時間能凝結出一件作品。如果有機會寫成,我自信我的這本書會和別人不一樣。"缺乏可讀性的黨史已經吸引不了年輕人的眼球了,應該要把概念形象化,而長征是80多年黨史中最感天動地、最精彩的篇章。"
信息時報:為什么寫這本書是個希望?您現在的研究精力還很旺盛啊。
石仲泉:我是給自己訂了個20年的計劃:退休之后斷斷續續花了5年多的時間去重走長征路,出版了《長征行》的第一冊,還有三冊還要寫出來。缺乏可讀性的黨史已經吸引不了年輕人的眼球了,應該要把概念形象化,而長征是80多年黨史中最感天動地、最精彩的篇章。走長征路,也是我研究了近30年黨史的一次圓夢,作為黨史研究者,還沒有第二個人去做這樣的實踐。
人物檔案
姓名:石仲泉
籍貫:湖北省紅安縣
出生年月:1938年5月
母校:北京大學(1956年哲學系畢業,1961年留校做研究生,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
職稱: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
成就:著名的中共黨史學家,參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組工作。直接主持編修《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著作主要是《我觀毛澤東》、《長征行》、《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合著)
姓名:石仲泉
籍貫:湖北省紅安縣
出生年月:1938年5月
母校:北京大學(1956年哲學系畢業,1961年留校做研究生,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
職稱: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
成就:著名的中共黨史學家,參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組工作。直接主持編修《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著作主要是《我觀毛澤東》、《長征行》、《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