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湖南歷史》第一卷
序 言
中共湖南省委書記 張春賢
《中國共產黨湖南歷史》第一卷(1920—1949)公開出版發行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為我們聯系湖南實際學習、研究黨的歷史,運用黨史資政育人,提供了一部有益的教材。
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貫重視歷史經驗的借鑒和運用。毛澤東同志說過:“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走過的路線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核心鄧小平、江澤民都反復強調要研究總結黨的歷史,多次向全黨發出學習歷史的號召。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同樣重視黨的歷史的學習和研究。胡錦濤同志指出:“只有對我們黨‘昨天’和‘前天’的斗爭有深切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繁重工作,勇敢地擔當起‘明天’的歷史重任。”2006年7月,胡錦濤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體學習時特別強調:“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學習中國革命史,進一步從歷史和現實的比較中加深對我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增強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我們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光榮革命傳統。”這些重要論述精辟深刻,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湖南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毛澤東思想的最早發源地,也是人民軍隊最初的搖籃。從1920年11月毛澤東等在長沙創建中國共產黨8個早期組織之一,到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的近30年間,重大事件不斷,偉人英才輩出。中共湖南地方組織領導人民在極其殘酷險惡的環境中,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革命道路,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付出了重大代價,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經過革命斗爭洗禮,誕生了一代偉人毛澤東及劉少奇、任弼時、蔡和森、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一大批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涌現了鄧中夏、向警予、郭亮、夏明翰等一大批著名的革命英烈,他們為創建新中國立下的豐功偉績,使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湖南歷史,不僅成為湖南近現代史中最為光輝的一頁,而且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湖南人民永遠的驕傲,也是湖南人民永遠的財富。
《中國共產黨湖南歷史》第一卷(1920—1949)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實事求是的修史原則,以中共中央關于黨的歷史問題的兩個決議和新時期歷次黨代會關于黨的歷史問題的總結為準繩,真實、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湖南地方組織創建、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反映了馬克思主義與湖南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反映了黨領導湖南人民不怕犧牲、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的斗爭過程,總結了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基本經驗,闡述了湖南革命斗爭在全國黨史中的地位、作用及獨特貢獻,尤其是熱情頌揚了革命先烈和老一輩革命家的英雄業績、光輝思想和優良傳統。這是一部具有較高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歷史專著,是一部凝聚了現代湖南近30年革命風云和數十萬烈士鮮血的生動教材。它的出版發行,必將對推動湖南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新時期的科學發展提供歷史借鑒,必將對全省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學習黨的歷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起到積極作用,也必將激勵全省人民發揚光榮革命傳統,團結一心,昂揚向上,加快推進富民強省建設。因此,我希望全省各級黨組織認真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進行學習,特別是縣以上黨政領導干部更要帶頭學習黨史,研究黨史,以史鑒今。通過學習,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用無數革命先烈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革命成果應當永遠珍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湖南,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更加自覺地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黨的十七大開啟了黨的歷史新征程。我們要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富民強省的戰略目標,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基礎工作,大力推進以新型工業化帶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加快實現由農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轉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轉變,努力建設經濟強省、教育強省、文化強省,堅持在發展中堅守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節能降耗、改善民生四條底線,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扎實工作,致力推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不斷開創富民強省新局面,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Ky:PAGE}
中國共產黨湖南歷史(第一卷)
(1920—1949)
目 錄
第一編 中共湖南地方組織在創建時期
(1920年11月—1923年6月)
第一章 中共湖南地方組織誕生的社會環境與歷史條件(003)
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后的湖南社會狀況(003)
一、湖南人民的覺醒與辛亥革命(003)
二、軍閥混戰不休的湖南政局(006)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湖南經濟(008)
第二節 湖南工人階級的成長及自發斗爭(010)
一、湖南近代工業的曲折發展(010)
二、湖南工人階級的成長及其處境(013)
三、湖南工人階級的早期組織與自發斗爭(015)
第三節 五四前夕的湖南知識界和新民學會的成立(018)
一、新文化運動中湖南新舊思想的更替(018)
二、毛澤東與新民學會的成立(021)
三、蔡和森與湖南留法勤工儉學運動(023)
第二章 湖南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創建及活動(026)
第一節 五四運動在湖南(026)
一、五四運動期間湖南人民的反帝斗爭(026)
二、毛澤東主編《湘江評論》(030)
三、發動驅逐軍閥張敬堯的斗爭(033)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036)
一、馬克思學說的最初介紹和傳入渠道(036)
二、湖南傳播、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社團(040)
三、馬克思主義與湖南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043)
四、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論爭(046)
第三節 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的誕生(049)
一、蔡和森、毛澤東的建黨思想(049)
二、毛澤東受陳獨秀委托在長沙建黨(053)
三、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054)
四、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活動(058)
第三章 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的建立和湘區第一次工運高潮(063)
第一節 中共第一個省支部(063)
一、毛澤東、何叔衡代表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出席中共一大(063)
二、創立中共湖南支部(065)
三、組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068)
四、創辦湖南自修大學(071)
五、改造湖南勞工會(074)
第二節 掀起湘區第一次工運高潮(077)
一、成立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077)
二、貫徹中共二大精神,發起勞動立法運動(078)
三、組織工會,準備罷工斗爭(080)
四、制定工運策略,掀起工運高潮(084)
第三節 鞏固、發展工運成果(089)
一、率領各工團與趙恒惕政府進行說理斗爭(089)
二、湘區工運出現繼續發展的新格局(091)
第四節 建黨時期的湘區黨、團組織建設和思想理論建設(096)
一、發展黨的基層組織(096)
二、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湘區執行委員會(098)
三、開展理論宣傳,擴大政治影響(100)
第二編 中共湖南地方組織在大革命時期
(1923年6月—1927年7月)
第四章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運動新局面的開創(105)
第一節 幫助國民黨重建湖南地方組織(105)
一、中共三大和《外力·軍閥與革命》(105)
二、幫助建立各級國民黨組織(108)
三、中共湘區委改稱湖南區委及爭奪國共合作領導權的斗爭(111)
第二節 領導反帝反封建的群眾運動(116)
一、加強反帝反封建的宣傳(116)
二、發展黨領導下的群眾組織(118)
三、領導愛國群眾運動,掀起“五卅”反帝怒潮(122)
四、開展反吳驅趙斗爭(124)
第三節 對農民問題的探索和湖南的早期農運(127)
一、趙恒惕統治下的湖南農民(127)
二、對農民問題的理論探索與中共湘區委《關于農民運動決議案》(129)
三、培訓農運骨干(132)
四、發展秘密農協(134)
第四節 發動各界支援北伐戰爭(136)
一、爭取唐生智北伐(136)
二、支援賀龍轉戰湘西(137)
三、發動工農支援北伐(139)
第五章 領導湖南農村大革命(142)
第一節 掀起湖南農村大革命高潮(142)
一、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142)
二、農民協會走向公開活動(144)
三、中共湖南區第六次代表大會(146)
四、發動暴風驟雨般的農村大革命(148)
五、湖南省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152)
第二節 大革命高潮中的湖南黨組織(155)
一、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155)
二、中共湖南區委糾正打擊貧農的錯誤(157)
三、發展壯大湖南的黨組織(160)
四、加強宣傳出版和黨員思想教育工作(162)
第三節 推動革命運動走向新階段(166)
一、中共湖南區委提出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主張(166)
二、農民自動沒收地主土地的斗爭(168)
三、大力發展工農武裝(171)
四、開展鎮反斗爭(174)
五、進行經濟文化建設(176)
六、籌建基層民主自治政權(180)
七、收回海關郵政管理權(182)
第六章 中共湖南省委為挽救革命而斗爭(184)
第一節 革命危機與馬日事變(184)
一、“四·一二”政變后三足鼎立的全國政局(184)
二、中共五大及中共湖南區委改稱中共湖南省委(186)
三、中共湖南省委與國民黨湖南省縣市特別區黨部聯席會議(187)
四、國民黨右派何鍵、許克祥等策劃發動馬日事變(190)
第二節 中共湖南省委的應變措施和工農武裝進擊長沙(193)
一、中共湖南省委召開的三個應變會議(193)
二、工農武裝進擊長沙(195)
第三節 大革命在湖南的失敗(199)
一、各地駐軍的叛變和大屠殺(199)
二、共產國際與陳獨秀右傾錯誤對湖南工農運動的影響(201)
三、第一次國共合作在湖南的破滅(204)
第四節 中共湖南省委轉變斗爭策略準備新的斗爭(206)
一、重建中共湖南省委(206)
二、毛澤東提出“上山”思想(208)
三、保存實力,準備新的斗爭(210)
第三編 中共湖南地方組織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1927年8月—1937年7月)
第七章 發動全省武裝起義(217)
第一節 貫徹八七會議精神(217)
一、大革命失敗后湖南地區的形勢(217)
二、八七會議關于湖南工作的決議(220)
三、改組中共湖南省委和各地黨組織的恢復發展(222)
第二節 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225)
一、中共湖南省委對秋收起義的籌劃和準備(225)
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和各地黨組織的配合(230)
三、工農革命軍受挫和瀏陽文家市轉兵(232)
四、中共湖南省委停止長沙暴動與任弼時來湘(234)
第三節 “左”傾盲動錯誤的影響和湖南各地的武裝暴動(236)
一、中共湖南省委十月緊急會議和各級黨組織的改組整頓(236)
二、部署全省總暴動和長沙“灰日暴動”(239)
三、各地黨組織領導的年關暴動(241)
第四節 發動湘南起義、桑植起義和平江起義(248)
一、朱德、陳毅和中共湘南特委領導湘南起義(248)
二、建立中共湘西北特委和賀龍、周逸群領導桑植起義(254)
三、建立中共湘鄂贛邊特委和彭德懷、滕代遠領導平江起義(257)
第八章 創建工農紅軍和邊界農村革命根據地(263)
第一節 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斗爭(263)
一、引兵井岡山和酃縣水口連隊建黨(263)
二、建立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和井岡山根據地的開辟(266)
三、兩軍酃縣會師,寧岡成立紅四軍(268)
四、建立中共湘贛邊界特委,開創根據地全盛時期(270)
五、中共湖南省委對根據地的指導和“八月失敗”(271)
六、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和井岡山斗爭的堅持(274)
第二節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形成與發展(277)
一、從中共湘西前委到湘鄂西前委(277)
二、開辟湘鄂邊革命根據地(279)
三、建立紅六軍,發展南華安為組成部分的洪湖根據地(281)
四、組建紅二軍團,成立中共湘鄂西特委,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形成(283)
第三節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形成與發展(285)
一、湘鄂贛邊黨組織的恢復發展和平瀏地區游擊戰(285)
二、紅五軍轉戰湘鄂贛邊和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形成(288)
三、中共湖南省委對根據地的指導和斗爭策略問題上的爭論(290)
四、邊區革命形勢的高漲和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擴大(292)
第四節 湘東南蘇區的發展和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形成(294)
一、井岡山失守后湘贛邊界特委領導的斗爭(294)
二、重建中共湘東特委,組建湘東獨立師(297)
三、成立中共湘東南特委,鞏固擴大湘東南蘇區(300)
四、湘東、贛西兩蘇區的匯合和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形成(302)
第九章 堅持艱難曲折的白區斗爭(304)
第一節 白色恐怖下的湖南黨組織(304)
一、反動派瘋狂“清鄉”、“鏟共”(304)
二、中共湖南省委在危難中重建、調整并輾轉省內外(307)
三、各地黨組織在曲折中恢復與發展(310)
四、加強黨的秘密工作及相關建設(314)
第二節 為復興湖南革命運動而奮斗(317)
一、中共六大決議在湖南的貫徹(317)
二、開展反“清鄉”斗爭(321)
三、推動白區工人運動(324)
四、多方支援革命根據地(325)
第三節 在夾縫中頑強斗爭(327)
一、“左”傾冒險錯誤的影響和中共湖南省委遭受大破壞(327)
二、中共湖南省工委、長沙中心市委的建立和原中央軍委特科長沙工作組的活動(330)
三、各地余存黨組織的斗爭(332)
第四節 推動抗日救亡運動在湖南的興起(334)
一、反對“尊孔”、“讀經”,開展思想文化領域的斗爭(334)
二、反日愛國群眾運動的興起(335)
三、聲援“一二·九”運動和開展抗日宣傳(336)
第十章 開展反“圍剿”斗爭與根據地各項建設(338)
第一節 紅軍兩打長沙和南征湘西北(338)
一、紅三軍團第一次攻打長沙(338)
二、成立紅一方面軍,第二次攻打長沙(340)
三、紅二軍團南征湘西北(342)
第二節 三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與邊區省委的建立(344)
一、湘鄂西根據地的反“圍剿”斗爭與中共湘鄂西省委的建立(344)
二、湘鄂贛根據地三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與中共湘鄂贛省委的建立(349)
三、湘贛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與中共湘贛省委的建立(351)
第三節 加強邊區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353)
一、邊區省委領導下的黨組織(353)
二、加強邊區黨的建設(355)
三、鞏固革命政權(360)
第四節 根據地的土地革命與經濟文化建設(362)
一、深入開展土地革命(362)
二、進行根據地經濟建設(366)
三、發展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368)
第五節 王明“左”傾錯誤的全面貫徹與反“圍剿”斗爭的失敗(371)
一、臨時“左”傾中央對邊區省委的改造(371)
二、“左”傾土地政策的貫徹及查田運動(374)
三、肅反斗爭擴大化及其嚴重后果(376)
四、邊界根據地第四、五次反“圍剿”斗爭及最后的失敗(380)
第十一章 紅軍長征在湖南與邊區三年游擊戰爭(386)
第一節 紅六軍團西征與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斗爭(386)
一、任弼時、蕭克、王震率紅六軍團西征入湘(386)
二、紅二、六軍團會師和湘西攻勢(389)
三、建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392)
四、在反“圍剿”斗爭中開展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393)
五、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創造的黨建經驗(397)
第二節 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在湖南(400)
一、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長征入湘(400)
二、毛澤東促成中央紅軍通道轉兵(403)
三、任弼時、賀龍率紅二、六軍團突圍長征(406)
四、湖南黨組織發動人民群眾支援紅軍長征(410)
第三節 湖南邊區三年游擊戰爭(412)
一、中共湘鄂贛省委領導的游擊戰爭(413)
二、中共湘贛省委領導的游擊戰爭(418)
三、湘南黨組織領導的游擊戰爭(423)
第四編 中共湖南地方組織在全國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7月—1945年8月)
第十二章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湖南的建立和發展(433)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在湖南工作的新開端(433)
一、全面抗戰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433)
二、紅軍游擊隊改編開赴抗日前線(435)
三、徐特立回湘建立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438)
四、中共湖南特委整頓和重建黨組織(441)
五、從中共湖南省工委建立到中共湖南省委成立(443)
第二節 推動全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445)
一、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文化界成立抗敵后援會(445)
二、促進國共合作,建立湖南民眾抗戰統一委員會(447)
三、宣傳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方針(449)
四、創造團結抗戰的政治局面(450)
第三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中共湖南地方組織(453)
一、在抗日救亡運動中恢復和發展黨的地方組織(453)
二、猛烈發展黨組織,建立黨的各級領導機關(455)
三、加強黨的建設,培訓黨員干部(458)
四、加強黨對統一戰線工作的領導(459)
五、堅持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462)
第十三章 發展和堅持湖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464)
第一節 宣傳和組織群眾推動抗日救亡運動高漲(464)
一、創辦報刊書社,進行思想發動(464)
二、指導抗日團體,開展救亡活動(467)
三、創辦戰時學校,培養抗日骨干(468)
四、募捐支援前線,救護傷兵難民(471)
五、將抗日救亡運動推向三湘四水(472)
第二節 在思想文化領域堅持黨的全面抗戰路線(474)
一、在政治思想上反對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474)
二、堅持文化為抗戰服務的方針(476)
三、抗敵演劇隊的抗日救亡宣傳(478)
四、在抗戰中實施戰時教育(480)
第三節 堅持團結抗戰維護統一戰線(482)
一、長沙“文夕大火”后湖南政局的變化(482)
二、周恩來、葉劍英在湘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486)
三、中共湖南省委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投降(488)
第十四章 實現戰略轉變 奪取抗戰勝利(490)
第一節 抗日形勢的逆轉與“平江慘案”的發生(490)
一、湖南黨組織再一次面臨嚴峻局面(490)
二、中共湖南省委邵陽會議,貫徹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493)
三、震驚中外的“平江慘案”(496)
第二節 轉變斗爭策略堅持長期抗戰 (500)
一、堅持團結抗戰,鞏固黨的組織(500)
二、精簡組織,貫徹執行隱蔽精干的方針(504)
三、湖南黨組織轉入秘密狀態,堅持長期抗戰(508)
四、深入農村發動群眾,積極準備抗日游擊斗爭(511)
第三節 爭取抗日戰爭在湖南的勝利(512)
一、日軍大舉侵湘,全省軍民奮起反抗(512)
二、組織抗日游擊武裝,開展對日斗爭(515)
三、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開辟石公華抗日根據地(519)
第四節 八路軍南下支隊入湘及抗日戰爭的勝利(524)
一、八路軍南下支隊入湘,建立抗日民主政權(524)
二、開辟湘陰抗日游擊根據地(527)
三、中共七大召開,南下支隊加速南下(529)
四、抗日戰爭勝利,南下支隊北返(532)
第五編 中共湖南地方組織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8月—1949年8月)
第十五章 恢復發展黨的組織開辟第二條戰線(537)
第一節 解放戰爭初期的形勢與湖南黨組織的發展(537)
一、國內形勢與湖南的政治經濟狀況(537)
二、抗戰勝利后的湖南黨組織狀況(540)
三、中共中央關于湖南工作的指示和省工委的決策(542)
四、在城市和學校中恢復發展黨的組織(544)
五、加強黨的輿論宣傳和革命文化工作(547)
六、建立黨的外圍組織(548)
第二節 為爭取和平民主而斗爭(550)
一、發動學生愛國民主運動(551)
二、領導城市工人與教師的罷工罷教斗爭(557)
三、領導農民開展“三抗”斗爭(559)
四、領導新聞戰線的斗爭(561)
第三節 深入開展農村武裝斗爭(562)
一、中共湖南省工委對武裝斗爭的部署與準備(562)
二、全省各地游擊武裝的大發展(566)
三、中共湖南省工委加強對武裝斗爭的領導(568)
四、粉碎敵人的“圍剿”和全面開展武裝斗爭(574)
第十六章 爭取程潛、陳明仁起義實現湖南和平解放(577)
第一節 開展統戰策反工作爭取程潛、陳明仁走和平道路(577)
一、中共湖南省工委統戰策反小組的成立和對程潛、陳明仁的分析(577)
二、積極穩妥地開展爭取程潛的工作(580)
三、爭取陳明仁與程潛一道起義(583)
四、湖南各級黨組織的統戰策反工作(584)
第二節 為實現和平解放湖南而斗爭(587)
一、發動人民群眾,開展聲勢浩大的爭取真和平運動(587)
二、團結各界愛國人士,為促成湖南和平解放而努力(589)
第三節 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和平解放湖南的方針(595)
一、白崇禧敗退湖南及其反動統治(595)
二、中共中央、毛澤東關于和平解放湖南的決策(597)
三、加緊對程潛、陳明仁的工作(602)
第四節 人民解放軍進軍湖南和程潛、陳明仁通電起義(604)
一、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湖南(604)
二、程潛、陳明仁通電起義(606)
三、人民解放軍進入長沙和起義部隊改編(609)
第十七章 湖南黨組織迎接解放的部署與斗爭(614)
第一節 解放前夕湖南黨組織的狀況及面臨的任務(614)
一、黨組織的大發展與整頓(614)
二、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各中央局對湖南工作的指示(619)
三、中共湖南省工委迎接解放的決策及其貫徹實施(621)
第二節 中共湖南省委的建立和湖南的解放(630)
一、中共湖南省委的建立(630)
二、開始接管建政工作(633)
三、人民解放軍發動衡寶戰役和游擊武裝配合作戰(635)
四、領導支前和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全省(637)
附錄 中共湖南省級領導機構及領導成員概覽(646)
后記(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