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生:升任團長五天后,率敢死隊英勇捐軀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郭宸
7月盛夏,衡東縣,洣水滔滔。南岸的靈山上,矗立著抗戰英雄劉陽生烈士紀念碑。江水日夜奔流,仿佛在向人們講述80多年前,抗日戰場上的鼓角錚鳴。
1938年8月8日,升任國民革命軍第70軍19師57旅114團團長僅5天的劉陽生,率敢死隊奪取被日軍占領的陣地。激戰中,劉陽生中彈倒地,壯烈犧牲,時年34歲。
劉陽生,字茂林,1904年出生于衡陽縣草市鎮丫塘村廖家港(今屬衡東縣管轄)。1917年,13歲的劉陽生瞞著母親,報名參加湘軍。湘軍軍官見他聰明伶俐,便破格收留,讓他當了一名“娃娃兵”。從此,他開始了戎馬生涯。
湘軍改組為國民革命軍后,劉陽生相繼在國民革命軍第19師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第19師擴編為第70軍。不久后,第70軍奉命馳援上海,上級命令劉陽生率一個營的兵力在獅子橋阻擊日軍。他利用陣地附近河網交錯、獅子橋橋面狹窄和坦克無法通過等有利條件,堅守獅子橋十余日,有力配合了戰役全局,為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作出了重要貢獻。
淞滬會戰后,劉陽生部又奉命掩護友軍后撤,轉戰蘇州及杭嘉湖地區。作戰中,劉陽生負傷,被送往長沙后方醫院治療。
1938年6月,武漢會戰爆發,第70軍在江西九江一帶參戰。
7月初,劉陽生傷愈歸隊,升任第70軍114團副團長。7月23日,日軍乘快艇竄入鄱陽湖,在姑塘登陸。劉陽生隨軍奉命增援阻擊部隊,將日軍擊潰,收復塔頂山、普泉山等地。九江失守后,他又在馬祖山一線阻敵南進,后進入廬山附近的金官橋至沙河一線陣地守備。
作為一支乙種軍(指轄1至2個師的軍隊類型),第70軍長期只轄第19師一個師,兵力較少,是日軍眼中的“薄弱環節”,承受著猛烈進攻。但第70軍官兵始終發揚不怕犧牲的精神,同日軍英勇作戰。
早在淞滬會戰期間,第70軍113團團長秦慶武率全團官兵血戰日軍,全團1400余人壯烈殉國。在金官橋守備期間,8月3日,第57旅旅長莊文樞被炸傷,114團團長周昆源任代旅長,劉陽生遂接任114團團長。
8月4日起,日軍的攻擊更加猛烈,炮火密集向這位新任團長的陣地傾瀉。當日9時后,日軍步兵開始攻擊,劉陽生指揮一個營的兵力英勇反擊,陣地多次失而復得,雙方傷亡慘重。次日,守備陣地的營長陣亡,陣地再失,劉陽生派兵增援,又一次奪回陣地。
8日拂曉,日軍乘霧進攻陣地。子彈打光后,堅守陣地的114團70余名官兵與敵肉搏,全部壯烈犧牲。劉陽生隨即率百余人組成敢死隊,再次向陣地發起沖鋒。但這一次,敵軍火力又密又急,劉陽生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敢死隊亦全部為國捐軀。
戰后,國民政府為表彰劉陽生功績,追贈其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198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認劉陽生為革命烈士。
“劉陽生烈士是衡東的驕傲,家鄉人民始終銘記著他的貢獻。”衡東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周楚建告訴記者,2005年,衡東縣人民政府在劉陽生的家鄉草市鎮建立烈士紀念碑。劉陽生的生平事跡被寫入衡東烈士紀念園,常有群眾前來緬懷。
江水無言,碑石有魂。劉陽生烈士紀念碑前,“功高日月,氣壯山河”八個大字,銘記著烈士的理想與熱血、犧牲與奉獻,激勵著今天的人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湖南日報 》( 2025年07月15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