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玨:“戰地黃花”依然香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馬如蘭
盛夏,湘潭市雨湖區響水鄉紅星村枯橋灣,黃君玨烈士故居舊址前,一株銀杏樹挺拔向上。不遠處,黃君玨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莊嚴肅穆。
“黃君玨是我們紅星村走出的英雄,是村民心中頂天立地的戰士!每次開屋場會,只要講起她的故事,大家都格外認真。”7月12日,紅星村黨總支書記周光明站在陳列館前,語氣堅定,“我們正努力把黃君玨故居和陳列館打造成全省黨史學習、愛國主義教育的名片。”
“官家小姐”投身革命
黃君玨(原名黃維祐),被譽為“戰地黃花”。她犧牲前曾任《新華日報》(華北版)、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經理部秘書主任兼總會計師。
1912年,黃君玨出生于一個舊官僚家庭,是世人眼中的大家閨秀。
優渥的家庭背景沒有影響黃君玨對革命理想的追求。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她毅然放棄原本優裕的生活,從15歲開始就投身革命事業。她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從復旦大學畢業,1934年在共產國際遠東情報局任職。
1939年,黃君玨被派往太行山抗日根據地,起初在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任編輯,次年出版社并入《新華日報》(華北版)。
《新華日報》(華北版)在敵后辦報,環境艱苦,物資匱乏,危機重重。但大家克服困難,把報紙辦得有聲有色,成為宣傳抗戰、鼓動抗戰、指導抗戰的重要陣地。
黃君玨在報社經理部任會計師,在她的主持下,報社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條例,完善了財會的規章制度。她寫的《關于抗日貨幣政策的實施問題》,對敵后抗日根據地我黨的經濟政策及邊幣、法幣的關系作了深入剖析。
日寇對報社恨之入骨,把報社列為重點打擊對象。
“您和所有的革命先烈的血沒有白流”
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為縮小目標、減少犧牲,報社工作人員化整為零,分散隱蔽,分散活動。
6月2日,日軍拉網對黃君玨和其他幾位戰士藏身的莊子嶺(今河北涉縣和山西左權縣交界一帶)進行搜查。下午,黃君玨等人隱蔽的山洞被敵人發現,兇殘的日軍在洞口點燃柴草。生死關頭,黃君玨抱定寧死不當俘虜的決心,握著槍猛地沖出洞口,向敵人連連開槍,然后縱身跳下懸崖,壯烈犧牲。
這天,是她的30歲生日。
“中華民族有這樣堅貞不屈、英勇赴難的女兒,日本強盜永遠征服不了中國。”1942年11月4日,《新華日報》發表短評,高度贊揚壯烈犧牲的巾幗英雄黃君玨。
黃君玨跳崖時,她的丈夫王默磬身負重傷,隱藏在離妻子不足百米遠的山洞里。妻子犧牲后,他將兒子改名黃繼佑,希望他繼承母親的遺志,繼續為祖國和人民奉獻。
王默磬在給岳父的家書中寫道:“吾岳有不朽之女兒,婿獲貞烈之妻,慨屬民族之無上光榮!”
黃君玨犧牲時,黃繼佑才出生3個多月。
80多年來,他對母親的思念從未停止。2022年,黃繼佑寫下《母親犧牲八十年祭》。黃繼佑的女兒黃英代表父親將這篇文章交給新華日報報史館,并同意公開發表。
“媽媽,八十年來世界已經大變樣了,中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這些年的奮斗,我們的工業、農業、經濟、軍事各方面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祭文字字動人心弦,催人淚下,“您和所有的革命先烈的血沒有白流,你們的理想正在中國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變成現實,而且越變越好!”
《湖南日報 》( 2025年07月14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