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伯華:誓與陣地共存亡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周帙恒 通訊員朱子煦
7月7日,江蘇江陰市革命烈士紀念館莊嚴肅穆,遠遠望去仿佛一艘揚帆遠征、駛向勝利的渡江戰船。館內,在抗日烈士趙伯華的遺像前,前來研學的學生們駐足聆聽講解員講解——
“硝煙彌漫的芙蓉圩戰場,一位英勇的湖南人身先士卒沖向敵陣,子彈穿透胸膛的瞬間,他手中緊握的槍桿仍指向日寇據點方向,誓與陣地共存亡……”
這位“英勇的湖南人”,便是湖南永州零陵縣人趙伯華。
趙伯華原名唐英,又名唐蔭,他39年的人生軌跡猶如一部濃縮的中國革命史——
1902年,趙伯華出生于零陵縣貧農家庭,自幼寄養在伯父家中。1924年,他毅然南下廣州,進入大元帥府軍政部講武學校,開啟軍旅報國之路。1926年,趙伯華在宜昌開展革命宣傳時,與富家女陳潔相識相知,共同投身北伐。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趙伯華奔赴武漢并堅定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武昌從事地下工作。1929年奉命秘密進入桂軍策反,成功帶領整連官兵參加百色起義。
1935年,趙伯華夫婦共赴東北抗日不幸被捕,面對酷刑拷打始終不屈。1938年又雙雙奔赴新四軍蘇南抗日前線……
來到江蘇,趙伯華任常熟縣委委員,負責軍事。陳潔和趙伯華一起發動農民參加“民族抗日軍”和“江南抗日軍”,很快組建起一個團的兵力,被編為新四軍七師二十三團,趙伯華任團長。
在血與火的淬煉中,趙伯華展現出卓越的軍事組織才能——
1938年,任“常熟縣抗日人民自衛隊”參謀長期間,趙伯華嚴明軍紀整頓游擊隊伍,對嚴重違紀者堅決懲處,贏得群眾擁護。1939年,統率的“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獨立三支隊,成為插入日占區腹地的尖刀。1940年主持新四軍東路教導大隊期間,他培養300余名軍政干部輸送到蘇南各縣,一時間,星火燎原,有力壯大了地方抗日武裝力量……
1941年7月,日軍在蘇(州)常(州)太(湖)地區進行殘酷的“清鄉”。時任新四軍六師十八旅五十一團參謀長的趙伯華,率部在無錫西北、澄西地區不斷襲擊日偽軍據點,積極配合反“清鄉”斗爭。15日夜間,趙伯華率領五十一團4個連,從武進縣焦溪出發,直奔江陰縣芙蓉圩,圍殲該地的日偽軍。戰斗中,趙伯華身先士卒,當部隊撤出陣地時,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9歲。
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趙伯華載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湖南日報 》( 2025年07月13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