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征戰十三年,只為家人留下一張照片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郭宸
“爺爺在外征戰13年,其間只給家里寄回過一張照片,之后傳來的便是他犧牲的消息。”6月20日,回憶起爺爺徐秋烈士的英雄事跡,平江縣花甲老人徐恒岳滿懷深情。
24歲在平江參加革命,長征途中渡烏江、翻雪山、過草地,又從陜北轉戰山東抗擊日寇,直至37歲血灑山東鄆城壯烈犧牲,抗戰英烈徐秋用寶貴生命書寫了一曲不朽的英雄贊歌。
徐秋原名徐秋香,1903年出生于平江縣洪山塘坳屋場一戶雇農之家。從小就過窮苦日子的他,始終期盼著翻身作主的一天。
1927年,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徐秋在平江報名加入當地赤衛隊,并參加了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的平江起義。1930年7月,徐秋參加紅軍,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很快被提拔為紅三軍團五十八團團部參謀。
長征期間,徐秋身先士卒,團結同志,和部隊突破了敵人無數次圍追堵截。1935年1月,紅軍搶渡烏江,徐秋受命率部搶架浮橋,經過一晝夜苦戰,浮橋架通,部隊終于渡過了烏江。
“七七事變”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徐秋隨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進入魯西,先后任魯西軍區后勤科長、冀魯豫軍區第八軍分區司令員等職。
開赴山東前,徐秋的戰友、一一五師騎兵營黨總支書記何能彬特意將一匹戰馬贈與徐秋,希望能幫助他更好開展工作。徐秋興奮地跨上戰馬拍照留念,并將照片寄回家中。
“這張照片,也是爺爺留給我們唯一的影像。”徐恒岳說。
在山東,徐秋始終和群眾戰斗生活在一起。他組織群眾一邊作戰,一邊生產,積極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為抗日斗爭積累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徐秋還廣泛組織地方武裝,運用麻雀戰、圍困戰、聯防戰、突擊戰、地雷戰等戰法,對盤踞在魯西的日偽軍予以沉重打擊。
1939年3月,徐秋帶領10余名戰士孤軍深入,夜襲日軍碉堡,繳獲槍支彈藥、布匹、食鹽、火柴等大批物資,順利完成任務。
1940年3月,日偽軍占據鄆城縣譚莊村,徐秋趁日偽軍立足未穩,率部偷襲敵營,一舉殲敵200余人,繳獲了大批槍支彈藥。
不久后,日偽軍又以王老虎村為據點,在周圍村莊進行“掃蕩”。徐秋接報后,采取敵疲我打的戰術,待敵人“掃蕩”結束返回之際,分四路包圍王老虎村,僅用半小時就結束戰斗,消滅了大半敵人。
屢屢受挫的敵人惱羞成怒,加大了“掃蕩”的力度和頻次,可徐秋總能順利化解。1940年秋,徐秋再次率一個營到鄆城縣以西的洞口反“掃蕩”,將日軍打得逃往縣城。
1940年9月,根據地派干部南下途經鄆城縣,境內的護送任務由徐秋負責。敵人得到消息,迅速調集大軍將徐秋一行包圍在趙樓一帶,妄圖以數量取勝。危急時刻,徐秋果斷決定,留下一部分兵力向西突圍,自己則繼續掩護南下干部渡河前進。渡河即將完成之際,因敵人火力過猛,徐秋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7歲。
徐秋犧牲后,當地政府和群眾將他的遺體安葬在趙樓村東,并立石碑一座,以志永久紀念。1971年5月,徐秋的遺骨遷葬于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
烽煙散盡,85年過去了,徐秋的英雄事跡仍在他的家鄉廣為傳頌。“徐秋烈士是平江的驕傲,他的事跡激勵著我們銘記歷史、砥礪前行。”平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凌僧和說。
“我們這代人的年齡越來越大,山東路遠,祭掃多有不便。”62歲的徐恒岳老人和家人有個期盼:希望徐秋烈士有一天能魂歸故里,“讓更多家鄉人以革命先烈為榜樣,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 湖南日報 》( 2025年06月22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