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耀:27歲騎兵政委戰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馬如蘭
“努力學習共產主義,創造社會主義,世界責任在我肩……”6月20日,茶陵縣人大常委會社會建設委主任委員譚平嬌,輕輕哼唱起茶陵籍抗戰英烈鄧永耀為茶陵縣列寧高級小學寫的校歌。
譚平嬌曾從事多年黨史研究工作,她翻開自己參與編寫的《湖湘英烈故事叢書》分冊《騎兵政委鄧永耀》,向記者講述她心中的英雄。
讓更多窮人孩子成為革命接班人
1912年,鄧永耀生于茶陵縣腰陂鎮大沖村(今腰潞鎮珍武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幼年入私塾,少年時雙親離世,在孤苦中砥礪心志。
1927年,“馬日事變”的血雨腥風中,15歲的他結識了共產黨員鄧有禹,第一次接觸嶄新思想,涌起對革命的向往和追求。
同年11月,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攻克茶陵建立紅色政權,鄧永耀隨鄧有禹投身革命。
1930年,鄧永耀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共青團湘東特委委員。
隨著蘇區壯大,這年7月,茶陵縣委創立縣立列寧高級小學,縣委書記賀碧如兼任校長,鄧永耀任副校長主持校務,立志讓更多窮人家的孩子成為革命事業接班人。
鄧永耀為小學書寫校名,同教師一起譜寫校歌,還組織自編政治教材。在《我們的責任》一課,教育學生要時時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以革命為終身職業,以革命群眾安危苦樂為自己的安??鄻贰?/p>
他還派學生攜帶學校自編的《新三字經》,下村辦農民識字班。為減輕蘇維埃政府辦學的負擔,他帶領學生種地,并參加支前斗爭。后來,縣立列寧高級小學為紅軍部隊和地方機關輸送諸多骨干。
在縣立列寧高級小學示范引領下,茶陵40余所列寧初小、夜校、女子職業學校蓬勃發展,革命教育星火燎原。
如今的縣立列寧高級小學舊址,青磚灰瓦,白色檐帶仍在。譚平嬌告訴記者,茶陵縣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榮獲“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均衡縣”稱號。
為殺敵流盡最后一滴熱血
1933年,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鄧永耀慨然參加紅軍。
1938年,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深入冀南開辟抗日根據地,鄧永耀任騎兵團政委,他率兵擊毀日寇軍車40余輛。進駐永年后,收編當地巨匪肖孝成部千余人,群眾拍手稱快。
群眾大會上,他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發動各階層團結抗戰,迅速組建縣委、抗日政府。他積極發展生產、恢復經濟,組建起強大的抗日武裝力量。
他把經驗推廣到肥鄉、曲周等多縣,并將武邑游擊武裝整編為令敵膽寒的東縱第五支隊。
抗日力量的壯大令日寇驚恐。1939年初,日軍集結重兵“掃蕩”冀南,鄧永耀率部英勇抗擊。
3月3日清晨,日軍突襲武邑(今河北衡水市武邑縣)。鄧永耀一面組織群眾轉移,一面率30余名戰士搶占高地阻擊,意圖誘敵入伏。激戰中,他頭部、腿部中彈,血染疆場。
被救至土坑邊,蘇醒后的他推開戰士:“我不行了,快把敵人引過去!”說完,抓起手槍向敵怒射,直至流盡最后一滴熱血,犧牲時年僅27歲。
武邑民眾悲慟不已,于1940年立碑紀念:“鄧公永耀先生,江南有志之士也……以身作則,英勇殺敵……武邑群眾相見最切,相感最深?!?/p>
師長劉伯承在《烈士傳》序中贊譽其為“偉大的革命者,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犧牲了自己的一切”。2014年,鄧永耀榮列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時隔85年,武邑碑文仍令譚平嬌心潮難平,“作為江南同鄉,我多想告訴鄧公,他牽掛的故園茶陵已從貧困落后的邊區小城,變成欣欣向榮、幸福安康的美麗家園。”
《 湖南日報 》( 2025年06月2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