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與家人訂下的三條家規
擔任過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有一個幸福的大家庭。他和夫人馬齡松有四子一女。兒女大都在部隊和部隊醫院工作,分別住在自己的單位上。但在八一建軍節或春節期間,張震總要通知兒女帶著孫兒們回家談談心,聊聊家常,每次談得最多的是家史和紅軍的傳統。
張震意味深長地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我們家的一切。現在生活過好了,可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仍然要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千萬不能忘本啊!”為此,張震與家人訂下三條家規:
一、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打他的牌子,不許透露他與他們的關系,更不許利用他的影響,為親朋好友入伍、轉干、調動、晉升以及進軍事院校等提供特殊照顧。二、不許收受任何單位和個人所送禮物和接受特殊優惠及公費吃喝玩樂。三、回家和外出,不許乘坐公家配給他的車輛,不許打變相賭博之類的麻將、撲克。
1933年8月,張震的養父張爻山在貧病交加中辭世。當時張震正在中央蘇區參加反“圍剿”作戰,張爻山被國民黨稱之為“匪屬”,因而被草草安葬。1962年9月,養母吳命蓮逝世。由于工作太忙,張震未能回家奔喪,他給表兄吳誕生寫信說:“母親身故,心中很悲痛,但因工作不能分身,只能盡忠報國,難以盡孝,請代為安葬。”并寄回安葬費。喪事辦得很簡單,墳墓也做得很簡單。
1992年秋,張震的老同學鄭楷蔚和長壽區委書記鄭德武去看張家墳地,只見荒草凄凄,殘碑斷碣,有幾座祖墳還差點被夷為平地。他們商議,由區里撥出一筆經費好好修整。并說:“對河李元簇(臺灣國民黨“副總統”)父母的墳修得多么壯觀,我們中央首長的祖宗墳墓也應該修得像個樣子。”于是,他們擬了一個計劃,畫了幾個圖樣,寄給張震,將區鄉的打算一并致函張震。
不久,即收到張震的親筆復函。信中說:“謝謝各位對我家祖墳的關注。對11月4日來函,特明確如下:(一)不同意公家出錢修墳,不要占鄉親們一分地。(二)不同意另立墓碑。我已寄回1000元給吳誕生表兄,由他負責把碑照原樣將字刻清即行。(三)已經種菜的就種好了,這樣對鄉親們還有點貢獻,不要死人和活人爭地,如果鄉親們要在墳地上種菜,就將我父母深埋,上面種菜。(四)我是共產黨員,是為人民服務的,不要與李元簇去比,他是國民黨,他有錢修祖墳,這是他的事,我們不能學。我們應該保持艱苦創業的革命本質,不要講排場,不能因私事動用公款。那種舊社會的'光宗耀祖'是最低級的,最不光榮的,受到人民唾罵的。”
讀著這封信,區鄉領導和鄭楷蔚老人為張震全心全意為人民著想,把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的大公無私精神所深深感動。他們只好改變原計劃——按他的要求做了。
在將門家規的嚴格約束下,張震的兒女耳濡目染,勤學苦干,以優異的工作成績弘揚了解放軍的光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