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傳家寶” 向革命先輩學調研
近日,在全黨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大興調查研究的激勵和感召下,省委黨史研究院第一研究部黨支部結合“一月一片一課一實踐”主題黨日活動,來到位于長沙縣青山鋪鎮的天華山腳下,向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學習調查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黨員開展調查研究的能力。
在劉少奇天華調查史實陳列室里,支部黨員們被一段段詳實的歷史文字、一幀幀泛黃的黑白照片、一件件承載著歷史過往的舊文物深深打動。62年前,劉少奇同志在這里進行為期18天的調研,他輕車簡從,睡農屋、走田間,走訪群眾達數百人,通過實地查看、開座談會、個別談話等方式,幾經曲折終于獲得了真實的社情民意。他堅持“不要怕聽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見,更不要怕那些已經做出判斷或決定被現實推翻,這些意見才是最寶貴的!”通過直奔一線、直面問題、細致全面的深度調研,劉少奇根據實際,組織制定了解決公共食堂、保障群眾性住房、山林所有權和民主法制等問題的可行性方案和建議,天華大隊成為全國第一個解散公共食堂的大隊。
在長沙縣春華鎮武塘村牛角嶺上,一座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紀念亭,記錄了另一個關于調查研究的經典往事。紀念亭內矗立的巨大石碑上鐫刻著一篇長文——毛澤東同志親筆撰寫的《長沙縣高山鄉武塘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怎樣從中農占優勢轉變為貧農占優勢的》一文按語。居住在當地的退休老干部、76歲的長沙市“最美‘五老紅’志愿者”章資超“超爹”詳細講述了這篇被收錄《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按語來歷:20世紀50年代,湘潭行署派干部在武塘村辦社,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摸索,武塘由三等社變成了一等社,他們總結辦社經驗撰寫了《長沙縣高山鄉武塘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怎樣從中農占優勢轉為貧農占優勢的》,作為典型材料上報中央。毛主席閱后非常高興,寫下了長達1759字的按語,這也成為毛主席所寫按語中最長的一篇。毛主席稱贊“本文作者完全懂得黨的路線。做法也很對……”“本文作者還告訴我們一件大事,就是一個情況混亂的合作社,究竟是將它解散好呢?還是加以整頓,使它由混亂走到健康好呢?”“本文作者很有說服力地告訴我們,不應當去解散那些‘三等社’,而應當去做整頓工作。”毛主席對文章作者的連續肯定,其實是對黨的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優良傳統和作風的肯定。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春華,作為湖南省委工作組在鄉村的駐地,張平化、毛致用、華國鋒、王震、陶鑄、程潛等領導先后在這里居住、工作、勞動——“拋磚屋場”見證了這段歷史:村里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那時的情景非常自豪:華國鋒和我們扮過禾,毛致用和我們插過田,張平化和我們鏟過草皮……兩屆省委書記在這里駐村十多年的時間,通過對農村解剖麻雀式的調研,實現了“我們是來拋磚的,要引全省之玉”的諾言。
在參觀學習中,支部黨員一邊感悟習近平總書記“開展調查研究就是走群眾路線”的諄諄教誨,一邊為湖南老一輩革命家們創造的調查研究經驗以及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所感動,表示一定要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把調查研究和自身業務工作緊密結合,利用湖南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讓黨史工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