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知應會(重要文獻11-15)
11、《<共產黨人>發刊詞》
毛澤東1939年10月4日為黨內刊物《共產黨人》創刊寫的發刊詞。文章指出,“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的中國共產黨”,是件“偉大的工程”,深刻闡述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的三大法寶及其相互關系。文章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建黨學說,為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12、《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1939年12月撰寫。全書分“中國社會”“中國革命”兩章。全文分析了中國社會,論述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前途等問題,指出中國革命包括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現在階段的革命和將來階段的革命這樣兩重任務,中國共產黨擔負著領導兩重革命的任務。文章加深了全黨同志對中國國情和黨的綱領的認識。
13、《新民主主義論》
毛澤東1940年1月9日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演。講演共講了15個問題,系統回答了中國應該建立一個怎樣的國家、國家的前途等問題,系統闡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政治綱領、經濟綱領、文化綱領。講演使全黨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內容、領導權和發展前途有了一個明確而完整的認識,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而趨于成熟,推動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
14、《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黨的六屆七中全會1945年4月20日通過。《決議》共分7個部分,總結了黨從成立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一時期、特別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這一時期的正反兩方面的斗爭經驗,對黨內若干重大歷史問題,尤其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期間中央的領導路線問題,作了正式總結。從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和思想上論述了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高度評價了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杰出貢獻。《決議》是我們黨第一次對黨的歷史經驗作出的系統總結,為黨的七大召開創造了充分條件,為奪取抗日戰爭和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1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29日通過。《共同綱領》共8章60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和政體、人民軍隊和軍事建設、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作了規定,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人民政協是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共同綱領》成為中國人民的大憲章,在一個時期內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