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歷史《決議》的共性
三個歷史《決議》的共性
省委黨史研究院第一研究部二級巡視員 桂新秋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征程中,中國共產黨迄今作出了三個歷史決議。這就是1945年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雖然三個決議誕生在不同歷史時期,出臺的時代背景不同,關注的側重點不一樣,但是從站在百年黨史的高度來看,它們卻一脈相承,相互貫通,并且與時俱進,具有歷史的共同特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都誕生在重要的時間節點。第一個歷史《決議》,誕生于德國法西斯面臨徹底覆滅和爭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關鍵時期。第二個歷史《決議》形成于改革開放新時期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的歷史轉折之中。當時的中國正面臨向何處去的歷史抉擇。第三個歷史《決議》正值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在黨和人民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大歷史關頭。
二是都有凝聚力量的共同目標。第一個歷史《決議》增強了全黨團結,為黨的七大勝利召開創造了充分條件,有力促進了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所以決議通過后,毛澤東同志發出號召:“一切同志,要在這個歷史決議案下團結起來,像決議案上說的團結得像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第二個歷史《決議》分清了建國后的歷史是非,糾正了“左”右兩方面的錯誤觀點,統一了全黨思想,推動了全黨團結一致向前看,因此,決議通過時,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決議“真正是達到了我們原來的要求。這對我們統一黨內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第三個歷史《決議》是為了推動全黨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勝利,所以通過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豪邁宣告:“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新的起點上,全黨必須保持戰略定力、錨定戰略目標,牢記‘國之大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跑好屬于我們這代人的這一棒。”
三是都彰顯領導核心把舵定向。第一個歷史《決議》,是在毛澤東同志主持和主要參與下起草和完成的,他對決議的起草和定稿起了決定性作用,前前后后修改了7次,并將題目最終確定為《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二個歷史《決議》,是鄧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從確定總原則、設計結構到判斷是非、修改文字都傾注了極大的精力,共作了13次專門的重要談話和講話,對起草和定稿起了決定性作用。第三個歷史《決議》,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引領文件起草。他3次主持召開全會文件起草組全體會議,3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2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從框架方案到送審稿,對每一稿都認真審閱修改、給出具體意見、提出明確要求。正是因為有領導核心把舵定向,所以三個歷史《決議》才體現了黨牢記初心使命、繼往開來的自信和擔當。
四是都對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一個歷史《決議》,對建黨以后特別是黨的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段黨的歷史及其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對若干重大歷史問題作出了結論,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達到了一致,為黨的七大第一次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統一和團結,為黨領導人民贏得解放戰爭勝利、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最終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第二個歷史《決議》,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前黨的歷史,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對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評價,特別是正確評價了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對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將中國帶入了“富起來”的快車道。第三個歷史《決議》,恰逢中國迎來了“強起來”的新時代,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以來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提出了許多標志性、引領性的新觀點,實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躍升,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為中華民族擰成一股繩、踏上新征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浩然底氣和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