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知應會(21-25)
21、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開辟
1928年6月,轉戰在湘鄂西邊界的桑植起義軍整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賀龍任軍長。1929年上半年,賀龍率領紅四軍相繼攻占鶴峰和桑植兩個縣城,逐步形成以桑植、鶴峰為中心的湘鄂邊革命根據地。與此同時,周逸群等領導的中共鄂西特委也在以洪湖為中心的荊江兩岸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組建了紅六軍,創立和發展了洪湖革命根據地。1930年7月,湘鄂邊的紅四軍在湖北公安與紅六軍會師,組成紅軍第二軍團(紅四軍同時改稱紅二軍)。從此,湘鄂邊、洪湖兩個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包括湖南的桑植縣、永定區(原大庸縣)、石門縣、慈利縣、龍山縣、岳陽縣、華容縣、南縣、安鄉縣、沅江市、赫山區(原益陽縣)、湘陰縣、鼎城區(原常德縣)、漢壽縣、澧縣在內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22、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開辟
平江起義后,起義軍整編為紅五軍。黃公略率紅五軍一部在湘鄂贛邊堅持游擊戰爭。1929年4月,成立中共湘鄂贛邊境特委和湘鄂贛邊境暴動委員會,作為統一政權組織。8月,彭德懷等率紅五軍主力返回湘鄂贛邊區,與黃公略部會合。此后,紅五軍大力恢復和發展湘鄂贛邊革命根據地。到1929年底,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湘鄂贛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全國六大蘇區之一,包括湖南的平江縣、瀏陽市、湘陰縣、臨湘市、岳陽縣、汨羅市(原湘陰一部分)、長沙縣、醴陵市。
23、湘贛革命根據地的開辟
湘贛根據地是在井岡山根據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29年1月,敵人合圍井岡山,負責留守的紅五軍被迫突圍。5月,紅五軍重返湘贛邊界,至年底,在寧岡、蓮花、永新、遂川、泰和等縣恢復和重建了革命政權。1930年1月,江西紅軍組成紅六軍(不久改為紅三軍),軍長黃公略,政委劉士奇。經過第一、第二次反“圍剿”,湘東和贛西根據地連成一片。1931年10月,湘贛省蘇維埃政府成立,轄約20余縣,包括湖南的茶陵縣、炎陵縣(原酃縣)、攸縣、醴陵市、株洲縣(原醴陵和湘潭各一部分)、資興市、北湖區和蘇仙區(原郴縣)、宜章縣、桂陽縣、耒陽市、桂東縣、安仁縣、永興縣,人口100余萬。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中央革命根據地提供了可靠的西部屏障和鞏固的戰略側翼。
24、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舉行,選舉產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是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地區執政的重要嘗試,在各革命根據地中成為了中樞,對統一領導與加強全國蘇區和紅軍部隊的斗爭及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5、中央革命根據地五次反“圍剿”
中原大戰結束后,蔣介石調集軍隊向湘鄂贛、湘鄂西、鄂豫皖等南方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發動“圍剿”。1930年11月至1934年10月,蔣介石調集軍隊向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后發起了5次“圍剿”。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相繼粉碎了敵人前3次“圍剿”,在朱德、周恩來指揮下,粉碎了敵人第4次“圍剿”。由于毛澤東離開紅軍的領導崗位,臨時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采取“御敵于國門之外”等錯誤軍事方針,致使紅軍遭受重大傷亡,根據地陷入絕境,第5次反“圍剿”宣告失敗。紅軍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