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知應會(16-20)
16、廣州起義
1927年12月11日至13日,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等領導發動廣州起義,占領廣州城區,但在敵人反撲下被迫分散撤離。廣州起義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后,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再一次表明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企圖通過城市武裝起義或進攻大城市來奪取革命勝利是不可能的。
17、湘南起義
1928年1月,朱德、陳毅和中共湘南特委領導發動了湘南起義。起義軍占領湘南十多個縣,建立了8個縣蘇維埃政府,組建了7個農軍師和2個獨立團,進行了土地革命的最初嘗試。4月上旬,在湘粵兩省敵人聯合進攻下,朱德、陳毅率部隊向井岡山轉移,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湘南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之后起義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起義,它將革命正規軍、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相結合,將武裝斗爭與群眾運動、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權相結合,為探索通過武裝割據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正確道路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18、桑植起義
1927年冬,賀龍和周逸群奉中共中央命令組建中共湘西北特委,在湘鄂邊地區領導武裝斗爭。1928 年3月,湘西北特委將黨領導和影響下的武裝力量整編成立工農革命軍,賀龍任司令。4月2日,賀龍、周逸群、賀錦齋等領導發動桑植起義,一舉奪取縣城,建立了桑植縣革命委員會。敵人瘋狂反撲,工農革命軍大部被打散。6月,賀龍率部再次攻占洪家關,開始了創建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桑植起義為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也為黨在土地革命時期改造地方武裝提供了寶貴經驗。
19、平江起義
1928年7月22日,在中共湖南省委領導下,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率國民黨湖南獨立第五師一部在駐地平江縣城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平江縣蘇維埃政府。平江起義,是繼秋收起義后中國共產黨人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又一次重大實踐,是馬列主義關于武裝斗爭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重大嘗試。起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為湘鄂贛邊黨組織的恢復發展和根據地的開辟創造了有利條件。
20、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南下時,決定在井岡山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11月,工農革命軍攻占茶陵,建立了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至1928年2月,以寧岡縣為中心,包括遂川、永新、酃縣(今炎陵縣)、茶陵等縣部分地區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4月,朱毛井岡山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紅軍接連打破敵人的多次“進剿”。至6月,井岡山根據地達到全盛時期,范圍包括湖南的茶陵縣、炎陵縣(原酃縣)、攸縣、桂東縣、醴陵市、汝城縣、資興市和江西的多個縣市區。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主力到達井岡山,同紅四軍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使中國革命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最后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這是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偉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