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黨史宣傳新常態”座談會在武漢舉行
8月7日,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在武漢市舉行“‘互聯網+’黨史宣傳新常態”主題座談會,以紀念八七會議召開88周年暨抗戰勝利70周年。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湖北省黨史學會、中共湖北省委黨校、中共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武漢市文化局、湖北省紅安干部學院、江岸區文體局、華中科技大學及騰訊大楚網等黨史研究領域及互聯網領域的領導、專家出席本次座談會。
八七會議紀念館去年拍攝了全國范圍內首部由大學生主演的紅色微電影,并啟動全國巡演,創新了黨史宣傳教育新方式。與會人員贊揚了八七會議紀念館的積極作為,圍繞本次座談會主題進行了積極探討,一致認為本次座談會站在新的歷史前列研究黨史宣傳教育工作,體現了黨史工作的創新,并就互聯網+時代如何開展黨史宣傳教育發表見解。
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李輝副主任發言:黨史宣傳教育與互聯網+的關系,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表現,要用“互聯網+”這一先進生產力推動黨史宣傳教育發展,黨史宣傳教育發展的成果,將又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要通過互聯網+“連接一切”的功能,把黨史宣傳教育推廣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提高黨史研究水平,擴展黨史宣傳教育面;要通過互聯網+“跨界融合”的功能,把新媒體、微電影、微信和文化產業等融入到黨史宣傳教育中,擴大黨史宣傳教育的影響力和效果。要通過互聯網+“體驗創造”的功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和企業家參入黨史宣傳教育活動,結合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斷開發利用黨史資源,創造和豐富黨史宣傳教育新形式新產品。
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安向榮副巡視員發言,她從培育新思維、坐實新平臺、整合新力量以及制定新規劃四個方面論述了互聯網+時代創新黨史宣傳教育方式,重點談到了互聯網+時代黨史宣傳教育要精細化,既要把大道理轉變為小故事,把有意義思想轉變為文化產品,又要化零為整把大眾感興趣的主題提煉出大的道理,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義。
湖北省黨史學會副會長方城發言,中央強調的互聯網+戰略,目前重點放在經濟建設方面,很少涉及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此次把互聯網+與黨史宣傳教育結合起來,無疑是一次積極探索。他結合去年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拍攝微電影《八七87》的經歷指出,在互聯網+時代開展黨史宣傳教育要講求“三化”:一是大眾化,走出黨史宣傳教育高高在上的局面,以平等的姿態把黨史“講好聽”;二是多樣化,教育形式要多樣化,有創意;三是審美化,黨史宣傳要崇尚美學特質,切勿過度娛樂化。
騰訊大楚網彭驥副總編以互聯網話語“用戶體驗”為例指出,互聯網+時代黨史宣傳教育要重視雙方、互動選擇,注重黨史內容的加工、包裝,讓人更易接受,特別是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他們參與到黨史理解、宣傳甚至書寫之中。
華中科技大學夏增民博士用“以前互聯網抄襲印刷出版物,現在印刷出版物抄襲互聯網”這一事實彰顯互聯網的影響力。他結合自己在學校的教學經歷建議黨史宣傳教育部門充分利用官方微信、微博平臺進行黨史宣傳,甚至可以跟高校官方微信、微博部門合作,向在校學生弘揚黨史知識,幫助在校大學生堅定正確的黨史立場。
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余英杰主任、涂天向副研究員,武漢市文化局張宏斌副局長,湖北省紅安干部學院王曉琴副院長,湖北省委黨校王麗處長、張秋實教授,江岸區文體局羅頌華副局長以及《八七87》微電影主演、武漢大學學生胡凱璐等分別從工作及學習、生活經歷為黨史研究、互聯網+時代黨史宣傳教育提出建議。(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宣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