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宣傳畫佐證侵華日軍使用細菌武器

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檔案館里,保存著一張湖南省沅陵縣抗戰時期的宣傳畫。該館副研究員黃珊琦編著的《老湘雅故事》也記述了侵華日軍在常德使用細菌武器的罪惡事實。
1941年11月4日凌晨5時,日本侵略者飛機在湖南常德使用細菌武器,空投大量帶有鼠疫桿菌的谷物、棉紙和不明真相的顆粒,投下地點為常德城中心的關廟街、雞鵝巷以及東門附近。不久,鼠疫在常德流行,常德市民人心惶惶,常德廣德醫院收治任務繁重。
當時,負責醫治的廣德醫院副院長譚學華、檢驗技師汪正宇,最早對日軍空投物進行了顯微鏡檢查,譚學華還診查了病人,對尸體進行了解剖,有兩級著色的疑式鼠疫桿菌的陰性桿菌,初步診斷為鼠疫,并判斷認為是由日軍撒布的嫌疑最大。
鑒于廣德醫院沒有細菌培養基設備,為確定是否鼠疫,譚學華、汪正宇將診斷標本送往建于毗鄰沅陵縣的湘雅醫學院沅陵分院檢驗,確定是為鼠疫。譚學華立即報告湖南省衛生處專管防疫的鄧一韙處長,日軍在常德發動了細菌戰。提出必須采取控制措施,他還提出了四點建議:(1)必須收集并銷毀日本飛機投下的糧食;(2)必須致電省政府,請求派來鼠疫專家;(3)必須加強鼠疫防疫措施;(4)必須準備鼠疫患者用的隔離醫院。這是一個驚人的準確判斷,是關于對策的建議。于是,在湖南省政府的統一指揮下,常德地區大規模開展了消滅鼠疫的活動,毗鄰的沅陵縣也廣泛開展了滅鼠如滅日寇的預防鼠疫宣傳。
在抗戰期間遷至沅陵的長沙雅禮中學也積極參加了這場反對日寇細菌戰的宣傳,繪制了“殺鼠如殺敵”的宣傳畫。宣傳畫上“殺鼠如殺敵”的口號下,一把匕首刺在貼有日寇膏藥旗的老鼠身上,下面落款為“沅陵中心衛生院印貼”, 宣傳畫左下角注有“雅禮中學繪”。 這張沅陵縣抗戰時期1941年張貼的滅鼠如滅日寇的預防鼠疫宣傳畫,從側面佐證了侵華日軍在常德使用細菌武器的事實,也見證了沅陵縣抗戰時期反對侵華日軍細菌戰的歷史。
此后,譚學華將記錄揭露日軍罪惡事實的《湖南常德鼠疫發現經過》于1942年3月發表刊載在《湘雅醫學院刊》上;同時,譚學華還收藏了1945年美國調查團的訪問錄和1950年2月5日《人民日報》的報道;1972年,譚學華又寫下了親筆回憶錄,揭露日軍在常德使用細菌武器、空投鼠疫桿菌的罪惡事實。
(沅陵縣史志辦 向顯桃)

在常德投放鼠疫細菌的日軍97型轟炸機

第一個鼠疫受害者——蔡桃兒

湘雅醫學院耒陽醫院運往湘雅醫學院沅陵分院的防鼠疫救濟藥械裝箱清冊

1942年3月發表在《湘雅醫學院刊》上的《湖南常德發現鼠疫經過》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