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任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湖南省瀏陽縣(今瀏陽市)人,1909年7月11日出生在瀏陽縣葛家鄉石龍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革命時期投入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任區農協委員長,1927年參加了農軍攻打長沙戰斗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中國工農紅軍連黨代表,團、師政治委員,參加了紅一方面軍攻打長沙和中央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受“左”傾機會主義者的迫害,被撤銷職務,派到瑞金紅軍大學高級指揮科學習。長征途中,任紅軍干部團政委,旗幟鮮明地反對張國燾分裂紅軍的陰謀活動,堅持率團北上,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高度贊揚。到達陜北后,任紅二十八軍政委。軍長劉志丹犧牲后,兼任軍長。率部參加了陜北根據地的反“圍剿”、西征和追擊胡宗南部等一系列戰斗,取得了累累戰果。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東進縱隊政治委員、冀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冀南區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共平原分局代書記。1945年初,他指揮冀魯豫軍區部隊對大名地區的日偽軍發動進攻,采取里應外合的戰術,一舉攻克大名,殲滅大量日偽軍,打好了晉冀魯豫根據地戰略大反攻的第一仗,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組織部部長、中共豫皖蘇分局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三副政委,先后率部參加了上黨、邯鄲、隴海、定陶等戰役。在任華東野戰軍第三副政治委員期間,致力于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為提高人民軍隊的政治素質和戰斗力作出了貢獻。同時,還參與指揮了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1949年4月,參加接管南京,任中共南京市委副書記、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1949年下半年,第二野戰軍奉命進軍中南和西南地區,任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政治委員,與司令員陳賡一道,率部分路進軍,然后在滇南地區會合,殲滅了國民黨第八軍和第二十六軍,并解放了云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書記兼云南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書記兼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同時,還任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此后,歷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干部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一書記兼沈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等職。1964年12月在第四屆全國政協會議上,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被撤職審查,監管多年。1973年,在周恩來的干預下回北京治病。1977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部長。1978年2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同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共中央委員,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并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具體負責中央平反冤假錯案的繁重工作,在黨中央領導下,堅決為“文化大革命”和歷次政治運動中遭受冤屈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干部和高級知識分子平反昭雪,落實黨的政策。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5年,響應黨中央號召,主動退居二線,在同年9月的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在中顧委第七次全體會議上繼續當選為中顧委副主任。1992年以后,他以80歲高齡筆耕不止,完成了數十萬字的《宋任窮回憶錄》及《續集》。
2005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6歲。2009年7月習近平在紀念宋任窮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稱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的卓越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