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工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副校長,中共中央顧委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
原名何坤,湖南省華容縣人,1900年12月出生于華容縣大乘區南鄉一個農民家庭。6歲入何氏族學啟蒙。后入南山區公立高等小學。1914年考入岳陽第三聯合中學,因作為學生代表參與清算校長帳目被開除學籍。后考入湖南省甲種工業學校機械系。1918年9月,到北京長辛店留法高等法文專修館工業科半工半讀。他閱讀了李大釗、陳獨秀等撰寫的文章,受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并認識了毛澤東,兩次商談工人運動和留法事宜。五四運動期間,他騎上毛驢趕赴北京參加游行演說。1919年12月15日,乘法國郵船從上海去法國巴黎。在巴黎街頭打零工,到巴黎近郊的比昂吉爾區雷諾汽車分廠做鉗工,后入圣雷爾旺學校讀書,又轉到比利時安德勒學校(勞動大學)半工半讀。1922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法國,參加了趙世炎、蔡和森領導的反對北洋軍閥徐世昌為擴大內戰向法國秘密借款的斗爭、反對中法當局無理阻攔勤工儉學學生進入中法里昂大學就讀的活動。1923年冬回國。1924年春回華容從事革命工作,任縣學務委員會主任,辦新華學校,任副董事長兼校長。后任華容團防局副局長,利用職務之便,將團防局所屬班、排長逐漸換成共青團員和共產黨員。1926年秋天,任洞庭湖西區農民自衛軍總指揮,率農軍打敗了北洋軍閥部隊。
1927年馬日事變后,跟隨毛澤東參加了湘贛邊秋收起義,設計了工農紅軍的第一面軍旗,上了井岡山。1928年初,奉毛澤東之命上山做改造地方武裝王佐部隊的工作,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三十二團,任黨代表。1928年3月,奉命率部南下資興,策應和迎接朱德、陳毅部隊上山,參與主持會師和紅四軍成立大會。5月20日,在中共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特委委員,參加了開辟和保衛井岡山根據地的艱苦斗爭。后任紅四軍三十二團黨代表、寧岡中心縣委書記,指揮六縣農民自衛軍開展游擊戰爭。其腿部負傷致殘,仍堅持戰斗。任紅五軍第五縱隊黨代表,率部建立湘鄂邊根據地,五縱隊由不足1000人迅速發展到6000人。1930年6月,紅五縱隊改編為紅八軍,任軍長。紅三軍團攻打長沙之役,他指揮紅八軍率先入城,解救了向仲華、許建國等一大批被關押的共產黨人。反動軍閥何鍵丟失長沙,氣急敗壞,進行殘忍報復,命令華容縣長宋壽眉于7月30日將何長工的妻子孟淑亞和5歲孩子光球、3歲孩子光興及諸多親友殺害。8月任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委員。1931年受命在瑞金創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毛澤東對他和鄧萍說:我們決心下點本錢,調你們兩位軍長來辦學校,北伐時有個黃埔,我們要辦一個“紅埔”。1931年12月任紅五軍團第十三軍政治委員。1933年秋任紅軍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在第二次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4年1月任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粵贛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同年秋,他與潘漢年受命到敵占區同陳濟棠的代表秘密談判達成協議,為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長征順利突破第一、二道封鎖線創造了條件。長征開始時,任中央軍委教導師政委、軍委縱隊第二梯隊司令員兼政委。遵義會議后,任紅九軍團政委、黨委書記,執行策應、掩護主力紅軍北上抗日的使命。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后,紅九軍團改稱三十二軍,任政委。
1937年10月,任清澗、米脂等五縣警備司令員,延長、延川河防司令部司令員,擔任保衛中共中央的任務,并創辦人民軍隊第一所榮軍教導院。1938年初,受命興辦軍事教育,先后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大隊大隊長、第一分校校長、總校教育長、副校長。抗戰勝利后,率抗大4000余人進入東北吉林通化,先后創辦東北軍政大學及4個分校,相繼建立航空、工兵、坦克、醫科等學校,培養了數萬名優秀人才。1947年,任中共中央東北局軍工部長和軍械部長,大力發展東北軍事工業,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彈藥。
1949年10月,奉命組建國家重工業部,任副部長、代部長兼航空工業局局長。1952年8月,任地質部副部長、黨組書記,同李四光一道領導新中國的地質工作,培養地質科技人才,開展科學研究和礦藏勘探。先后探明全國有儲量的礦種達103種,推翻了國外地質學家關于“中國貧鐵、缺銅、少油”的結論,為發展中國的工業作出了貢獻。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被押送到江西峽山縣地質部五七干校“勞動改造”。1975年恢復工作,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副校長。1978年任軍事學院副院長。1980年9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2年9月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1985年6月,主動辭去一切職務,致力于中共黨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的研究和宣傳。
1987年12月29日在北京病逝,終年87歲。中共中央對他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評價:“何長工是我黨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軍事家、軍事教育家。”1927年大革命失敗時,毛澤東為他改名長工。他為中國革命扛了一輩子“長工”。幾位老戰友撰聯懷念他:“胸懷坦蕩為國為民,氣度豁達能屈能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