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漢生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北京軍區政治委員。
湖南省桑植縣人,土家族,1911年11月出生于桑植縣長瑞鄉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6歲入私塾讀書。11歲入桑植縣立高等小學。13歲由賀龍出資送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就讀。后因賀龍北伐離湘,他失去資助,遂輟學回鄉。1926年本縣高小畢業。在大革命高潮中,參加了農民運動和工人武裝斗爭。
1929年參加桑植縣農民協會和縣蘇維埃的工作,長期在湘鄂邊蘇區進行游擊斗爭。1930年紅軍主力東下洪湖,他隨賀民英游擊隊留在湘鄂邊蘇區,一直堅持到紅軍主力重返湘鄂邊。1933年5月任鶴峰縣第四游擊大隊副大隊長。6月,調到紅三軍軍部任書記員。7月,經賀龍、關向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軍政治部秘書、師黨委書記、師政委、軍團組織部部長等職。1935年11月,隨紅二六軍團從桑植出發長征。1937年5月出席在延安召開的中共蘇區代表會議。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師三五八旅七一六團副團長、團政委。率部參加雁門關、收復晉西北7城的戰役,參與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1939年挺進冀中,任獨立第二旅副政委、代旅長。1940年回師晉西北,參加了晉西北反“掃蕩”和百團大戰。1941年入延安八路軍軍政學院和中央黨校學習,參加了延安整風。1943年任三五八旅副政委,并先后調任中央黨校第二部、第四部組織教育科科長。1944年11月,任八路軍南下支隊第五干部大隊政委,帶領一批干部到湖北洪湖地區工作。1945年,隨南下支隊到達新四軍五師暨鄂豫邊區,任中共襄南軍分區政委兼地委書記。抗戰勝利后,任江漢軍區副政委、政委。參加了桐柏戰役。
解放戰爭期間,歷任晉北野戰軍副政委、晉綏軍區第一縱隊政委、陜甘寧野戰集團軍副政委、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政委、第一軍政委。率部參加保衛延安、轉戰陜北、解放大西北等一系列戰役。
新中國建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政委兼青海軍區政委、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省政府副主席。領導青海人民建立人民政權,平息反革命叛亂,實現民族團結,建設新青海。1952年5月任西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后入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任該院院長。1959年任國防部副部長。1960年任北京軍區政委。1973年任軍事科學院政委。1975年任南京軍區政委、第一政委。1977年8月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80年任沈陽軍區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他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他自幼聰穎好勝。其父廖蘭湘具有革命思想,與林伯渠共過事,致力新學。因此,他少時受到較好教育。其家與賀龍的家僅一山之隔。賀龍及家人的革命事跡,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在湘鄂西黨組織和紅軍處于逆境中入黨。在國民黨軍殘酷“圍剿”的險惡環境中,他對黨的信念堅定。他指揮作戰堅定沉著,英勇頑強,戰功卓著。抗日戰爭時期,在山西雁門關與賀炳炎率部連續伏擊、襲擾日軍交通運輸線,殲滅日軍200余人,擊毀汽車數十輛,以八路軍抗戰之初的典型戰例而載入史冊。
他黨性強,顧全大局,胸懷坦蕩,嚴于律己。紅三軍與紅六軍團會合后,他所在的第六師調來袁任遠任政委,他改任副政委,對此毫無怨言。并尊袁任遠為老師,虛心學習,積極配合,健全了師、團政治機關,整訓部隊,戰斗力大為增強。
他身先士卒,以自己的模范行動來帶動和影響部隊。政治工作做得很有號召力、感染力。長征途中,他任六師政委,堅決貫徹上級的戰略意圖,以強有力的政治工作,使全師指戰員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頑強的毅力,嚴格的紀律和很強的戰斗力。他總結了三條經驗:“第一條,打仗不怕死,即做英勇戰斗的模范;第二條,多擴大一些人,少減員一些人,即做擴大與鞏固部隊的模范;第三條,按政策紀律辦事,不搞特殊,即做聯系群眾的模范。”解放戰爭時期,他領導部隊深入開展以訴苦三查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從根本上提高了基層指戰員特別是大批從國民黨軍解放入伍的戰士的階級覺悟,激發了殺敵立功的積極性,受到黨中央、毛澤東的好評。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林彪反革命集團誣陷為“賀龍的親信”、“二月兵變的黑干將”,被關押長達5年半。他仍堅持真理,英勇斗爭,毫不畏懼。1975年調任南京軍區政委時,鄧小平對他說:“你過去是有角的,要保持這個角,不要磨掉了。”這是對他履新的勉勵,也是對他的品格的稱贊。
2006年10月5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