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珮云
中共中央委員,國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湖南省瀏陽縣(今瀏陽市)人,女,1929年12月25日出生于南京市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1945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社會學系,努力吸收新思想,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4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就讀南京金陵大學外語系和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曾任中共清華大學地下黨支部負責人、黨總支副書記。1949年北平解放后,任清華大學黨總支書記。1950年3月調中共北京市委工作,先后任高等學校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大學科學工作部大學組組長,負責聯系高等院校黨的工作。1964年任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曾抵制工作組所謂“踢開黨委鬧革命”的極“左”做法。“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她被聶元梓等人的大字報點名,遭受公開批斗,下放江西干校勞動6年。1975年重返北京大學工作。1977年任北京化工學院革委會副主任。1979年任教育部政策研究室主任、黨組成員。
1982年起,任教育部副部長、國家教委副主任達5年,主管大學文科教育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對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政治工作難度加大的局面,她深入高校調查研究,努力探索圍繞黨的基本路線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按照中央的指示,積極推進馬列主義理論課的改革,倡導理論聯系實際,支持建立思想教育學科,在全國62所大學建立了思想教育專業,設立碩士學制;加強思想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為他們評定職稱,以安定人心。提出思想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國家教委有關部門和團中央合作,組織高校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社會調查、科技興農等活動,使之既增加了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又有了將所學知識服務社會的機會。20世紀80年代后期,一些高等院校學生因各種原因鬧事。她根據中央的指示和自己長期做學校黨的工作所積累的豐富經驗,配合當地黨委做了較為妥善的處理。1987年中國科技大學領導班子改組,她任校黨委書記,帶領黨委一班人,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使該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精神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
1988年1月起,任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達10年之久。計劃生育被稱為“天下第一難”事,涉及面廣,工作難度相當大。她深入城鎮鄉村調查研究,足跡遍及29個省、市、自治區;精心組織和主持起草了《八五人口計劃》、《關于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決定(草案)》、《九十年代計劃生育工作綱要》等文件,經黨中央和國務院審定后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她從實際出發,在人口控制指標這一事關計劃生育工作全局的重大決策上,鑒于原定的目標難以實現,及時向黨中央提出了修訂人口控制規劃的建議,得到采納;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在實踐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正確路子,即堅持“三不變”、落實“三為主”、推行“三結合”,實現“兩個轉變”。這就是:現行計劃生育政策不變,既定人口控制目標不變,各級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不變;計劃生育工作要以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把計劃生育工作與發展經濟、幫助農民勤勞致富奔小康、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結合起來;由單純抓計劃生育向采取綜合措施解決人口問題轉變,由以社會制約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導向和社會制約相結合,宣傳教育、綜合服務、科學管理相統一的機制轉變。全國人口出生率已由23.33‰降為17.7‰,自然增長率已由16.11‰降為11.21‰,跨進了低出生率(20‰以下)國家的行列,平穩渡過了建國以來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較好完成了“八五”人口控制計劃。
到國務院工作后,她還分工負責婦女兒童、衛生、殘疾人等方面工作,都有新思路,并采取了新舉措,如主持制定了由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1995-2000)。特別是作為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中國組委會主席,為這次規??涨暗膰H盛會的圓滿成功,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她代表中國政府就中國婦女發展問題作了重要發言,提出了組織婦女全面參與經濟建設、大力發展婦女教育、提高婦女健康水平、切實維護婦女權益、不斷提高婦女參政比例、進一步完善婦女工作機構等主張,博得廣泛贊同,為世界婦女事業作出了貢獻。為了抓好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她率領有關部委同志,一年之內六下鎮江、四下九江,幫助兩市建立了社會統籌醫療基金和個人醫療帳戶相結合的新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并為把這項改革逐步推向全國摸索了經驗。
1987年10月,她在中共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993年3月任國務委員。在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上連續當選為中央委員。1995年任國際人口科學聯盟第23屆大會中國組委會主席。1998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同年5月當選第五屆中國人口學會會長。同年9月當選全國婦聯第八屆執委會主席。1999年10月任中國紅十字會第七屆會長。2008年10月31日被推舉為全國婦聯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