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曉

劉 曉
中共中央委員,外交部副部長。
湖南省辰溪縣人,1908年5月出生于辰溪縣辰陽鎮(zhèn)桐灣溪村一個書香之家,5歲時母親病逝。1915年起先后就讀于白巖祠初等小學、縣城私立辰粹小學。1921年秋考入沅陵縣朝陽中學。1925年,帝國主義制造“青島慘案”、“五卅慘案”,他耳聞目睹國家內憂外患、生靈涂炭的慘狀,毅然率朝陽中學“青年會”學生沖出校門,舉行反帝游行,被學校除名。1925年秋,離開家鄉(xiāng)考入南京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前身)補習班。1926年春,考入上海國立政治大學。同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開始了職業(yè)革命家的生涯。1927年, 參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四一二政變后,受黨的派遣去奉賢縣開展革命活動。1928年任中共奉賢縣委書記,組織領導奉賢農民武裝暴動,因寡不敵眾而失敗。1929年5月參加中央訓練班集訓后,任江蘇省委組織部干事,7月在上海被捕入獄,判刑一年。1931年獲釋后,任中共江蘇省委秘書長,不久因省委交通機關被破壞,在上海再次被捕。1932年1月,經(jīng)黨組織營救獲釋。1932年2月,調中央蘇區(qū)工作,歷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代理省委書記、江西會昌中心縣委書記、粵贛省委書記兼粵贛軍區(qū)政治委員。1934年2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參加了中央根據(jù)地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斗。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工農紅軍一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到達陜北后,先后出任東征軍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西征軍政治部主任、紅軍前敵指揮部總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
1937年2月,在延安參加中共中央白區(qū)工作會議。根據(jù)中央決定,6月去上海重建和恢復地下黨組織,領導上海地下黨工作,繼任上海市群眾工作委員會書記、江蘇省委書記。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和關懷下,通過半年多的艱辛工作,上海地下黨組織在極其艱難復雜的環(huán)境中得以正式重建。1942年江蘇省委轉移淮南根據(jù)地,任中共華中局城市工作部部長。1944年7月,抵達延安,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副部長。1945年4月,率上海代表團參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46年3月從延安回上海后,繼續(xù)領導上海地下黨工作。1947年后,任中共中央上海分局書記、上海局書記。1949年春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兼組織部長,率干部隊伍南下,參與接管上海工作。5月27日上海解放,華東局召開擴大會議,具體部署上海解放后的接管工作,準備配合解放軍接管的地下黨同志也被通知到會,與解放軍代表對口見面。至此,他所領導的上海地下黨組織轉入建設新上海的工作。1949年9月,作為上海代表出席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xié)常委。
上海解放初期,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兼組織部長、上海市委第二書記兼組織部長,協(xié)助陳毅開展工作。當時的上海百廢待舉,百業(yè)待興,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他著重抓了干部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基層領導的選拔、培養(yǎng)和教育,在科、處以上黨員干部中進行了思想和作風整頓,從而加強了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上海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fā)展。
1955年2月出任駐蘇聯(lián)大使。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63年初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黨委常委。1967年4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在從事外交工作期間,無論是駐外國大使還是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都能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的外交路線、方針和政策,積極發(fā)展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yè)作出了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身陷囹圄達8年之久。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之后,黨組織為他徹底平反,恢復名譽。1978年1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同年3月,任外交部顧問。1982年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8年6 月11日在北京病逝,終年80歲。中共中央對他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長期在白區(qū)做黨的工作,在紅軍中擔任過重要職務,全國解放后又長期從事外交工作,對黨作出了重大貢獻。‘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殘酷迫害,仍然對黨忠心耿耿。他為人正派,光明磊落,直言不諱,剛正不阿,忠于黨、忠于人民,顧全大局,具有堅強的黨性和高度的原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