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勝

劉先勝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湖南省湘潭縣人,1901年6月出生于湘潭縣石潭區(今屬株洲市)一個貧苦農家。16歲到安源煤礦做工,參加1922年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當選為工人代表。192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打入礦警隊,協助黨組織做爭取和改造礦警隊的工作。1927年9月,隨礦警隊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排長。起義失利后,率部分武裝在株洲淥口一帶堅持游擊戰,1928年編入湘東南游擊隊。1930年后,歷任湘贛紅軍獨立師第一師連長、營長、師部副官主任,參加了湘贛根據地反“圍剿”斗爭。1933年入瑞金馬克思主義學校學習。1934年春起,先后任紅九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團政委、軍團衛生部政委、紅六軍團五十二團政委。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戰斗和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爆發后,奉命隨陳毅奔赴江南抗日前線,參加新四軍,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游擊戰爭。先后任新四軍教育總隊總支書記兼政治三隊政治指導員、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第一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主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政委。參與指揮了著名的黃橋決戰,取得了反摩擦斗爭的重大勝利,保衛了抗日根據地。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后,任重建后的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政委兼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區政委、副司令員、第三旅旅長、第十八旅旅長兼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指揮部隊參加粉碎日軍“清鄉”的戰斗,為鞏固和發展蘇中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1944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參謀長,同年12月協助師長粟裕指揮新四軍南下蘇浙皖邊、擴大江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戰略進攻行動,并任新成立的蘇浙軍區參謀長,為開辟新區、堅持敵后游擊戰爭,建立了功績。
解放戰爭開始后,任華中軍區參謀長,1945年11月任華中野戰軍參謀長。1946年7月至8月,協助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運用靈活的戰略戰術,指揮了宣(家堡)泰(興)等戰斗,殲敵6個旅計5.3萬人,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的勝利,受到黨中央、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評價。1946年12月參與指揮了宿北戰役。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在孟良崮戰役中,不顧自己積勞成疾,以頑強的毅力,組織參謀人員日夜深入前沿陣地,周密偵察敵情,爭分奪秒協助粟裕等首長研究作戰方案,親臨前線指揮作戰。此役全殲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擊斃師長張靈甫,粉碎了敵人企圖南北夾擊華東野戰軍的陰謀。1948年后,任蘇北軍區副司令員、蘇南軍區副司令員,參與指揮了1949年渡江戰役,為解放華東地區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建立后,歷任蘇南軍區司令員、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江蘇省軍區司令員,1960年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為人民軍隊建設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他作為一名大革命時期入黨的老同志,終身保持著工農本色,為人誠懇、和藹、謙虛,深得干部戰士的尊敬。1977年10月12日病逝于南京,終年76歲。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準,南京軍區黨委追認他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