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士峨
紅四軍參謀長,革命烈士。
湖南省益陽縣(今益陽市赫山區)人,1904年3月出生于益陽縣樊家廟鄉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小學畢業后到南貨店當學徒,仍刻苦攻讀。后得宗族支持,讀完中學,繼而考入益陽信義大學。他受進步思想影響,不滿外國傳教士對學校的統治。1924年赴長沙參加革命。1925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受黨組織派遣,赴江華、水口山一帶從事工人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奉命到湘軍第四師軍官講習所學生隊做兵運工作,因支持衡陽學運和農會活動被開除。北伐軍進抵衡陽后,他又奉命轉入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參加北伐,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警衛團連長。1927年轉入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
1927年9月,隨團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后,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特務連連長,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參加了創建井岡山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歷任營長、縱隊參謀長、師長、軍參謀長等職,轉戰贛南、閩西,屢立戰功。1928年8月下旬,湘贛敵人組織4個團的兵力,趁毛澤東率部去湘南之機,乘虛直逼黃洋界,企圖一舉攻占井岡山。他奉命率三十二團一營三連戰士與大小五井的赤衛隊、暴動隊協同作戰,扼險死守。他指揮迫擊炮手對準敵指揮所駐地開炮,一聲炮響,炸個正中,炸得敵人魂飛魄散,誤以為紅軍主力回來了,連夜逃遁。毛澤東的《西江月·井岡山》一詞贊曰:“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1929年初,紅四軍第二十八、三十一團等部隊轉戰贛南、閩西,他任三十一團一營營長,參加了大柏地、長嶺寨戰斗。長嶺寨一役殲敵2000余人,并擊斃福建軍閥郭鳳鳴,為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三十一團改編為第三縱隊后,他任第七支隊長、第三縱隊參謀長,參與攻克上杭的戰斗。1930年春,他任紅四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堅決貫徹古田會議決議,以身作則,整頓部隊,取得了顯著效果。同年夏,任紅四軍參謀長兼二縱隊司令員、第十一師師長,率部參加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岡戰役,一舉殲敵9000余人,活捉國民黨軍十八師師長張輝瓚。毛澤東填詞加以贊揚。
1931年8月進行第三次反“圍剿”,他率部在蓮塘全殲國民黨軍上官云相部第四十四師。駐高興圩的敵第六十、六十一師瘋狂向紅軍反撲,企圖奪路逃往富田、吉安一帶。他率部英勇阻擊,在部隊傷亡慘重、強敵直逼紅四軍指揮所的危急關頭,親率敢死隊向敵指揮所猛烈襲擊,殲敵2000余人。他身中數彈,壯烈犧牲,時年27歲。
他犧牲后,紅軍總政治部發出“向曾士峨學習”的通令。毛澤東沉痛地說:“曾士峨是在最關鍵的時刻組織沖鋒犧牲的,他的模范行為鼓舞了戰士,改變了戰況。”
新中國成立后,他的遺骨運回益陽,安葬在會龍山上。1987年,益陽地區在會龍山修建了曾士峨烈士紀念碑。楊得志將軍親筆題詞,以志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