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清
紅四軍第十一師師長,革命烈士。
湖南省益陽縣(今桃江縣)人,1902年4月出生在益陽縣板溪鄉一個愛國軍人家庭。自幼受其父(系同盟會員、湖南新軍江道區司令)張建良愛國思想的影響,勤讀詩文,酷愛兵法。1920年從湖南講武堂畢業后,任零陵鎮守使公署上尉副官。在湖南駐軍中是一名思想激進的青年軍官,此后多次參加起義,武裝反抗湖南軍閥趙恒惕的反動統治。由表兄夏曦幫助,結識郭亮等共產黨人,接受了馬列主義的影響,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受中共湖南省委派遣去廣州農運講習所、政治講習班學習。1926年結業后分配到北伐軍宣傳隊工作。不久,到賀龍領導的二十軍第十五師任政治連長。黃埔軍校長沙第三分校成立時,又到該校任政治教官。
1927年馬日事變后,在中共湖南省委領導下,積極策劃武裝起義。7月底,與伍中豪率領國民政府警衛團部分官兵和瀏陽工農義勇軍合編為第一師第三團,開到銅鼓,進行軍事整訓,任第一營營長。秋收起義時,率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三團在銅鼓起義,并隨毛澤東攻打瀏陽,受挫后轉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三灣改編后,任第三營營長和黨的前敵委員會委員。到達井岡山后,跟隨毛澤東開辟紅色根據地。1927年10月,在遂川遭強敵截擊,與毛澤東率領的主力被敵軍分割,與前委失去聯系,在崇山峻嶺之間與敵周旋,轉戰湘南。在茶陵接應一營脫離險境后,又協助毛澤東粉碎了團長陳浩一伙企圖投敵叛變的陰謀。任一團團長后,迅速率部攻克遂川,奪取新城,并與工農革命軍一起,先后建立了茶陵、遂川、寧岡三縣革命政權。1928年2月任重新擴建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參謀長兼第一團團長,3月率部隨毛澤東出發,支援湘南暴動。在酃縣阻擊戰中,以不足一個團的兵力,抗擊敵軍4個正規團的進擊,浴血奮戰三天三夜,終于粉碎了敵軍企圖卡住湘南起義部隊進入井岡山的通道的陰謀,為實現紅軍井岡山會師掃除了障礙。不幸在這次戰役中身負重傷,左腳踝骨被打斷。井岡山會師后,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師長兼三十一團團長。1929年初,任紅五軍參謀長。因傷重不能行動,常坐著擔架參加會議,或到前沿陣地觀察敵情,研究作戰方案。在湘贛敵軍攻陷井岡山后,被迫隱藏在一個稱為“紅軍洞”的石洞中。
1930年5月,終因傷重不治,在永新縣南鄉洞里村蕉林寺犧牲,年僅28歲。
他的戰友、原紅五軍參謀長陳伯鈞說:“張子清不僅是軍事上一位杰出的指揮員,而且是毛澤東初創紅軍的得力助手和親密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