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堯
紅六軍團模范師參謀長,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模范團長,革命烈士。
湖南省茶陵縣人,1909年9月出生于茶陵縣嚴塘鄉一貧苦農民家庭。1926年冬,農民運動興起。他積極參加革命活動,遂將原名陳宗堯改名陳冬堯,以示紀念。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嚴堯區蘇維埃政府經濟委員、湖口區和桃坑區區委書記、茶陵縣獨立營政委、蓮花縣蘇維埃政府軍事部長、獨立營政委、紅四十九團政委、紅六軍團模范師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等職。在湘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斗爭中,吃苦耐勞,身先士卒,英勇善戰,立下了卓越功績。在沙市、里田戰斗中,率紅四十九團伏擊敵人,配合兄弟部隊殲敵一個整旅。四十九團獲得了“模范團”稱號。長征路上,把方便讓給別人,困難留給自己,他配有戰馬,卻總是步行,把馬讓給病號和傷員騎或運行李。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七一八團團長、平山團團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游擊支隊第二大隊隊長等職。抗戰初期,奉命率領部分干部戰士到平漢路側活動,發動群眾,組建抗日武裝平山團,指揮平山團英勇殺敵。田家莊一戰,殲敵一個縱隊,繳獲輕、重機槍7挺和手、步槍130多支,其他物資甚巨,打出了八路軍的軍威,鼓舞了士氣。毛澤東興致勃勃地親筆題詞:“英勇善戰的戰斗英雄陳冬堯同志。”從此,該團成為晉察冀的主力團之一,威名大振。敵偽聞之喪膽。為粉碎敵人對陜北、延安的經濟封鎖,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帶領七一八團在南泥灣開展大生產,將指揮所搬進山上破舊的窯洞里,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親自開荒種地。晝夜的辛勞把多次負傷的身體累瘦了,寒冷的西北風把布滿老繭的雙手凍傷了,他仍不離生產第一線。在他的正確指揮和模范帶動下,全團實現了每天人均開荒1.3畝,超過了規定目標0.3畝。《解放日報》報道了他的模范事跡,還刊載了贊頌他的歌曲《生產忙壞了陳團長》,在陜北廣為傳唱。為減輕邊區人民負擔,他帶病率部到幾百里外的延長縣背米。毛澤東在《關于共產國際的解散問題》報告中指出:“陳冬堯同志是八路軍的團長,他率領全團走了幾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騎馬,自己背米,全團的指戰員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人人精神倍增,無一個開小差。”并號召全黨的干部向他學習。這件事,《解放日報》發表了消息,在全黨全軍引起了強烈反響。1943年9月,毛澤東視察七一八團時,再一次夸獎他“打仗是英雄,生產是模范”。
1944年,他積極響應黨中央、毛澤東的號召,離開妻兒,隨南下支隊挺進華南開辟抗日根據地。在南下征途中,他率領第二大隊頑強拼殺,突破了敵偽頑軍的重重封鎖線,狠狠地打擊了敵對勢力。1945年6月7日,他率部在湖南岳陽黃岸寺,突遭國民黨九十九軍的襲擊,指揮部隊擊退了敵人的6次進攻。他不幸腹部中彈負傷,腸子流出,血流如注,仍拼死堅持指揮戰斗,又攻占敵人據守的3座山頭。終因流血過多,搶救無效,壯烈地犧牲在戰場上,年僅35歲。
1983年6月10日,中共湖南省委在長沙革命公墓悼念廳,為他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王首道題詞:“陳冬堯烈士是我軍我黨的優秀黨員,我軍的模范指揮員。他一生艱苦樸素、聯系群眾、英勇善戰的光輝業績,必然榮標青史,激勵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