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寫黨史,妙手傳群英” ——中共黨史學家胡華的治學之道
胡華(1921年—1987年)是中共黨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是中國共產黨“紅色教授”的杰出代表。王首道以“赤心寫黨史,妙手傳群英”為胡華題詞。清史學家戴逸評價說:“我所認識的胡華是一位寬容、和藹、愛護青年的導師,是一位懷抱理想、渴望工作、堅持原則、內柔外剛的革命者,是一位才華煥發、知識淵博,作出了學科奠基性貢獻的中共黨史專家?!边@是胡華一生從事中共黨史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
“生就是奮斗,死就是休息”
胡華出生并成長于風雨如晦的舊中國,目睹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蹂躪的悲慘境遇。1938年,心懷抗日救國抱負的胡華奔赴延安入陜北公學,在戰斗中度過學習生涯。1940年,年僅十九歲的胡華在華北聯合大學執教中國近代革命史等課程,成為華北根據地最年輕的教員。從此,他踏上中共黨史教學和研究之路,在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勤懇治學近半個世紀,對我國中共黨史學科的創建和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胡華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所編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中國革命史講義》《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講義》成為高校中共黨史教學研究者的必讀書目,“哺育了共和國幾代中共黨史教學科研人才”。他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幫助和引導戴逸、龔育之、彭明等學者走上治學道路。戴逸回憶說,1948年在華北大學聆聽胡華講授的中共黨史課程后“猶如發現了一個新世界”,“從心底為這位只有二十七歲的革命老師所折服”。
在治學道路上,胡華深受吳玉章、成仿吾、江隆基、何干之等革命先輩和史學先驅的熏陶。吳玉章曾任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是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和杰出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教育家。從1948年起,胡華擔任吳玉章的助手長達十八年。在吳玉章的言傳身教之下,胡華不僅記錄了珍貴的革命史料,更被吳玉章“一輩子做好事”的人生信條和“事實確實、立論公平”的治史精神深刻影響。正如胡華所說:“吳老是著名的史學家,又是黨的老一輩革命家,他的親切指點和對黨史的回憶,使我受益匪淺”,“他對中國歷史和黨史的熱愛,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
“熱愛自己的專業和工作”是胡華治學的根本之道。他認為:“你心愛自己的專業,眷戀著它,你才會孜孜不倦地去攻讀有關的書籍,才會鍥而不舍地利用一切時間去鉆研,才會朝思暮想地去思考”。在他看來,扎扎實實、孜孜不倦、刻苦自勵是不負熱愛的唯一途徑。他將范文瀾的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作為座右銘,告誡青年學子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甘心坐冷板凳。
1987年,胡華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仍不忘自己熱愛的黨史事業,病床上依然關心《中共黨史人物傳》的編審工作,表達“手術如能過關,則還可以繼續為黨做些工作”的愿望,發出“生就是奮斗,死就是休息”的震耳誓言,踐行“一息尚存,就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人生信條。
“為杰出的先烈們樹碑立傳”
胡華認為,黨的歷史由人物的活動組成,無數革命烈士為中華崛起和人民解放奮斗終生,中共黨史就是人民英雄的業績總匯。“為杰出的先烈們樹碑立傳”是胡華長久以來的愿望。他在1947年就計劃編寫《時人介紹》展現革命領袖和英雄先烈的事跡,新中國成立后編寫出版了《青少年時期的周恩來同志》等黨史人物專著。改革開放新時期,胡華發起成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并將最主要精力投入《中共黨史人物傳》(1—50卷)的編寫。這部鴻篇巨制展示了六百多位黨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大型黨史人物紀傳體叢書,具有存史求真、資政育人的重要價值。
胡華將科學性、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作為黨史人物研究和傳記寫作的根本要求。科學性要求堅持唯物史觀,處理好傳主與時代、英雄與人民、個人與集體、成就與錯誤的關系,對前人既不苛責也不溢美,因時因地對歷史人物作出如實具體的敘述和分析。準確性要求言必有據,廣泛搜集人物材料并考訂核對,不能聽信和使用一鱗半爪、道聽途說的材料。鮮明性要求抓住人物主要事跡和貢獻,突出人物性格、作風、特點,不能“使人讀了傳記,只感到是一堆材料的堆積,或者只是某位人物的簡歷表”。生動性要求文字簡潔通暢、明白精練,多聚焦慷慨悲歌、驚天動地的感人事跡,對人物活動的重要情節作生動具體的描寫??傊?,要達到“事信言文”,即“事實可信,文字表述有文采,能夠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黨史是黨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科學”
早在1962年,胡華就提出“黨史科學也是歷史科學”的觀點。他將黨史的真實性、確切性、具體性視為教學研究的前提,重視搜集整理檔案、文件、口述、回憶錄等黨史資料,主張通過“讓史料說話”和“史論結合”,做到“歷史和邏輯的統一”。1964年,胡華率領研究生南下調研,訪問革命老人、瞻仰革命遺跡,搜集到三千萬字的史料。改革開放后,胡華走訪王首道、何長工、肖華等老同志,獲知很多鮮活真實的情況。胡華強調科學精神,主張樹立實事求是的學風。改革開放初期,針對歪曲歷史的惡劣做法,他認為“必須嚴格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精神來講黨史”,杜絕篡改偽造歷史和隨風改史、因人改史的風氣。
胡華從不以純粹的學術視角看待黨史研究,而是將其視為黨的工作大局的一部分。在他看來,治學的出發點是為了適應黨和人民需要,“研究和探討沒有禁區,但寫成教科書,寫成文章,就不是什么都端出來,而要有選擇”。這就要求黨史研究和宣傳首先要堅持組織紀律性,還要講求策略,充分考慮時間、地點、條件、影響,有步驟、有層次地對一些黨史問題進行研究和公開。要秉持為黨服務、教育人民的根本目的,做到立場鮮明,既不能將黨史寫得一帆風順、毫無曲折,更不能將黨史寫成充滿錯誤和失敗的歷史,要在有目的講述失誤和挫折的同時突出正面,著重展現黨史的“主流、主體、主導力量的方面”。
堅持“理論和實際相聯系”
胡華始終將“加強理論和實際的聯系”視為提高黨史教學研究水平、發揮學科價值功能的關鍵所在。在他看來,堅持“理論和實際相聯系”包括三層內涵。
其一,堅持理論與歷史實際的聯系,即“史論結合”“史論統一”。沒有“論”,“史”的研究就會缺乏科學性;沒有“史”,“論”就會概念化、公式化,同樣不是科學。要做到“史論結合”,就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說明黨史的發展演變,不能“只是單純地搜集和考訂一些歷史材料、堆積和敘述一些歷史現象”。要將經驗教訓、歷史規律的總結和闡釋滲透到史實的演變中去,“不能弄成一些抽象的概念,使活生生的歷史變成幾根干巴巴的骨頭”。
其二,堅持理論與黨和國家現實實際的聯系,即“厚今薄古”“古為今用”?!昂窠癖」拧笔且獦淞娏业默F實關懷,從對現實的思考出發去研究黨史和新中國史,“研究什么時候是勝利發展、欣欣向榮的,什么時候是困難、停滯以至倒退的?用實踐來檢驗真理,總結規律、找出原因?!薄肮艦榻裼谩笔且⒅乜偨Y歷史經驗教訓,闡明科學真理、歷史規律,善于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指導現實行動。為此,他主張拓展黨史研究天地,加強中國現代史研究。
其三,堅持理論與學生和人民思想實際的聯系。他重視中共黨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張適當聯系學生的思想狀況,“要對同學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以至思想意識,起到戰斗的改造作用。”他舉例說明:“比如,講黨的成立時反無政府主義的斗爭,可以聯系同學中有無要求絕對自由絕對民主的無政府主義、半無政府主義的思想。比如,從黨成立時某些成員后來的變化,說明人必須不斷改造思想,才能為人民服務;思想不改造,雖一時投機參加革命,也會半途變節或消極?!彼瑫r強調,這種聯系宜如畫龍點睛、蜻蜓點水,所聯系的問題也應從思想原則出發,不宜聯系得具體瑣碎,更不可勉強聯系、穿鑿附會。
胡華的治學之道是中共黨史學科建設的重要歷史遺產。新形勢下,繼承和發揚包括胡華在內的前輩學人的治學精神,是建構中共黨史黨建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應有之義。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