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紀念蔡和森同志誕辰130周年
“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紀念蔡和森同志誕辰130周年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
今年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130周年誕辰。蔡和森同志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他胸懷共產主義理想,高舉馬克思主義火炬,為宣傳和捍衛真理英勇奮斗,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毛澤東同志曾說:“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蔡和森積極投身創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實踐,畢生致力于民族復興偉業,為黨的事業鞠躬盡瘁,將名字永遠鐫刻在熔鑄偉大建黨精神的豐碑上。
蔡和森立志求“不常變之真理”,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模范
蔡和森同志是深受湖湘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的先進知識分子。1895年3月30日,他出生在上海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一個“補用從九”的破落小官吏家庭,4歲時隨母親葛蘭英回到湖南湘鄉(今屬婁底市雙峰縣),“實事求是”的湖湘傳承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11年到1918年,他先后在雙峰初等小學、雙峰高等小學、湖南鐵路學校、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湖南高等師范文學部求學,得楊昌濟、徐特立等名師悉心栽培,與毛澤東、張昆弟等結為摯友,有“一種奮斗的向上的人生觀”。他廣泛閱讀古今中外各種書籍,認真研究經史、哲學、現實,對“不常變之真理”孜孜以求,認定“吾人窮極目的,惟在沖決世界之層層網羅,造出自由之人格,自由之地位,自由之事功”。
蔡和森同志是矢志為救國強國真理上下求索的革命青年。1918年4月14日,他與毛澤東等同志共同發起成立“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的新民學會,設想“三年之內,務使我輩團體成為中國之重心點”,這個學會后來“對中國的國事和命運產生廣泛影響”。他和伙伴們一道實驗“新村”“工讀互助”“教育救國”等各種思潮方案,“早在五四運動以前,在湖南一般先進青年中就盛稱毛、蔡之名,而奉為表率”。他在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受到李大釗等人指導,對社會主義產生了朦朧向往,早早就提出要“仿效列寧”“加倍放大列寧之所為”。
蔡和森同志是刻苦學習、精心研究和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堅定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他懷著對革命理想的熱烈追求抵達法國。在異國文明的沖擊和思想潮流的激蕩下,他“日惟手字典一冊,報紙兩頁”,短短數月就收集和閱讀上百種關于馬克思主義和各國革命運動的小冊子,逐步由激進民主主義者轉為馬克思主義者。他自稱為“極端馬克思派”,在蒙達尼會議上與蕭子昇“不得不爭”的“主義之爭”,充分證明自己的信仰“像花崗巖一樣頑固,狂熱激烈”。他“猛看猛譯”大量馬克思主義書籍資料,在赴法勤工儉學生之間廣為流傳,影響和推動了一批進步青年走上馬克思主義軌道。
蔡和森有“匡時救民”的遠大抱負,矢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是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模范
蔡和森同志有“以一人之憂共諸天下,以天下之憂納諸一身”的家國情懷。他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啟發,目睹“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認定時局危急”,有挽狂瀾于既倒的拳拳之心。他時刻想著為改造中國與世界而努力,一生堅定求索中華民族的復興道路,曾說“大仁大勇,普度眾生,非入地獄不行,究無所謂屈節”,用青春和奮斗踐行了自己“匡復有吾在,與人撐巨艱”的錚錚誓言。
蔡和森同志積極投身探索改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革命實踐。他積極倡導和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積極投身五四運動,與毛澤東共同推動新民學會宗旨轉為“改造中國與世界”。他遠涉重洋找到馬克思主義這一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正確路徑和方法,在與毛澤東的思想交流中發出“明目張膽建立一個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先聲”。他參加領導赴法勤工儉學生正義斗爭,與周恩來、趙世炎等一起籌組中國共產黨旅歐早期組織,在思想上、組織上對黨的創建作出重大貢獻。1921年底,他經陳獨秀介紹在上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蔡和森同志建樹的建黨理論充分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1920年8月至1921年1月,他兩次致信毛澤東,一次致信陳獨秀,探討中國革命的理論和策略,系統闡明建黨的理論、方針和組織原則。他認定中國共產黨是“革命運動的發起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強調這個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必須采取階級斗爭的方法,推翻反動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建設新的社會;必須密切聯系群眾,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者;必須是高度集中的組織,有鐵的紀律,是一個團結的黨……第一個完整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全稱,第一個系統地提出了建黨理論,在建黨理論方面作出卓著貢獻。
蔡和森始終站在斗爭最前沿,是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模范
蔡和森同志長期擔負黨的重要領導職務,是“黨的最積極的工作人員之一”。他歷任黨的二屆至六屆的中央委員,三、四屆中央局委員,五、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擔任過中共中央代理秘書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中共兩廣省委書記等職,是黨的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他參與起草黨的二大宣言,參與領導五卅運動,參與組建和領導組建北方局的工作,代表中國共產黨4次遠赴莫斯科,充分展現了卓越的領導工作才能。
蔡和森同志對黨的事業充滿信心,始終有旺盛的革命斗志。他長于辯論,精于寫作,代表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勇敢投身與各種主義、思潮的論戰,留下許多閃耀著思想光芒的不朽篇章。他是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第一任主編和在任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主編,主編超過一半期數的《向導》周報,領導《向導》周報穩穩“立在輿論指導地位”,成為黑沉沉中國的“一線曙光”、四萬萬苦難同胞思想上的“向導”。他在革命危急關頭堅決主張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很早提出“農運是整個革命根本問題”,游擊斗爭是農民運動的主要方式,農民游擊斗爭的前途是“建立紅軍”,并且有“得到割據局面”的可能,對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進行了可貴探索。
蔡和森同志全身心投入黨的事業,在黨的理論戰線做出許多開創性工作。他患有哮喘病,身體不好,長期在艱苦的工作和緊張的斗爭環境,常陷于貧病交加之中,卻堅持筆耕不輟。他的《社會進化史》“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及使之民族化通俗化方面做了最早的嘗試”;他的《中國勞動運動應取的方針》第一次對中國當時的政權做出“半封建”性質的評價,《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提綱)》第一次明確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描述中國社會的性質,并對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各階級狀況進行初步分析……他還是黨史研究的重要開創者,寫作《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提綱)》《黨的機會主義史》《論陳獨秀主義》等著作,為中共黨史學奠定學科基礎,開創了黨史研究為黨的建設和黨領導的革命事業服務的先例和傳統。
蔡和森把一切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是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模范
蔡和森同志對黨和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他在蔡廣祥醬園當過三年學徒,對底層人民的痛苦有切身感受。學生時代,他主張“伸張民氣”“謀社會民智”,打算鉆研史學,將來“以平民社會之事為主,成一史書”,在長沙求學時,曾與毛澤東結伴徒步洞庭湖區“游學”半個月,見人說話,遇事幫忙,受到農民的歡迎。他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下求索,積極建樹建黨理論,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黨的工作,“對于國家民族,對于全國同胞發展了最偉大的友愛”,對黨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成為他為革命事業奮斗終身的力量源泉。
蔡和森同志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無限忠誠。他節衣縮食、毀家紓難,影響和帶領全家以滿腔熱忱投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一家走出4位中央委員,3人為革命事業壯烈犧牲。他時刻以黨的事業大局為重,無論面對個人受排擠、甚至受錯誤處分,還是家人犧牲,始終無怨無悔。哥哥蔡林蒸在省港大罷工中犧牲,他說“我們不應該過分為死者悲傷,而應該沿著烈士的道路繼續前進”。他認定“干革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不能只考慮個人的安危”,嚴守黨的紀律,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從容奔赴白色恐怖下的香港,在兩廣省委書記的崗位上戰斗到最后一刻。他“不惜犧牲一切以為國家民族,全國同胞求解放”,面對敵人的酷刑和屠刀,始終嚴守黨的秘密,捍衛黨的尊嚴,維護黨的聲譽,舍生取義,視死如歸,1931年8月4日壯烈犧牲時僅36歲。
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明其將往。歷歷崢嶸,而初心始終;縱有滄桑,而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代代相承。蔡和森同志的革命業績、崇高精神和偉大風范,像一座豐碑永遠聳立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英勇奮斗的歷史上,永遠銘刻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里。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繼承蔡和森同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為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篇章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