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 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核心提示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對于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精神需求,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縱深推進,數字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科技理念和實踐方式,與文化深度融合,共同開啟全新的數字文化時代,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注入了新動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經濟政策》,進一步提出要支持利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改進文化創作生產流程,推動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對于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精神需求,助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走向
數字文化服務概念的提出源于全球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隨著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數字技術對文化生產、傳播與消費的方式和邏輯進行了結構性變革,數字文化服務已經成為全球文化競爭新高地,也成了國家戰略布局的必然選擇。從“十四五”規劃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到《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國家政策的連續發力表明,數字文化服務已經完成了從文化技術工具向國家戰略系統的重大升級。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78.6%,人民群眾對于互動式、場景化的文化消費需求與日俱增。
從內涵上來看,數字文化服務是以先進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引擎,以技術推動文化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運用、傳播為主要服務鏈條,以創新文化產品形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增強文化全球競爭力為根本目的的前沿復合型文化服務系統。區別于傳統文化服務的物理時空限制和單向供給屬性,數字文化服務以“云端化”“交互化”“協同化”為主要特征,推動實現服務形態的數字化轉型。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已經突破了顯性的工具價值,正通過算法嵌入的形式作用于文化的生產環節,實現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采集、智能分析與創新轉化。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故宮博物院“數字故宮”、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資源庫等通過高精度掃描、AI修復等先進技術,將大量珍貴文物、壁畫等非遺資源轉化為可編輯、可再生的數字資產;通過數字孿生技術,能夠將五千年前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統進行再現,能夠將祁陽浯溪摩崖石刻無法肉眼識別的文字痕跡復原。這些不僅實現了對文化遺產的數字保護、永久保存、永續利用,也為公眾提供了全新的文化體驗方式,為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表達和廣泛傳播提供了借鑒。
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需要多維要素支撐
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其能力提升絕非單一技術或資源的簡單疊加,而是依賴于技術支持、內容創新、制度保障、人才儲備等多維要素的系統性支撐。其中,數字化基礎設施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應用是支撐服務能力的底層邏輯。截至2025年1月,我國已建成5G基站425萬個,千兆寬帶用戶突破2億戶,建立起全球規模最大的移動通信和光纖寬帶網絡。數字基建的規模化覆蓋為超高清視頻、VR/AR沉浸式體驗等數字文化服務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優質文化內容的持續供給和創新表達是提升服務能力的重要內核。數字技術推動文化生產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有效促進了文化資源的精準匹配與文化價值的深層釋放。
制度創新與治理能力的雙提升是推動數字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浙江省打造數字文化版權登記、維權和授權平臺“版釘”,實現鏈上數字文化內容存證交易的一站式服務;國家公共文化云及地方公共文化云平臺發展迅速,為群眾提供了更便捷、新穎、有趣的數字化服務方式,極大地豐富了文化服務場景;近日多部門聯合發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有效提升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為推動產業健康發展、引導技術向善邁出了重要步伐。
數字文化服務的提升最終依賴于“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當前國內已有多所高校開設“數字人文”本科專業,清華大學等高校開設“數字文創傳播”類碩士專業學位項目,致力于培養符合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天津建立京津冀數字游民國際人才港,成都開設國內首個國際文化人才港等舉措為各地吸引優秀數字文化人才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需構建面向未來的創新體系
當前我國數字文化發展基礎良好,潛力巨大,同時也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同質化競爭嚴重、行業監管與制度創新不足、復合型人才短缺等問題。應積極把握歷史機遇,多措并舉突破瓶頸,努力實現從文化資源大國向數字文化強國的跨越式發展。
加強數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夯實長期持續發展根基。持續提升部分偏遠地區的網絡盲區覆蓋,確保農村數字文化服務通暢可達。優化算力資源統籌,構建區域性文化云平臺和云計算中心,推動文化領域大模型建設,設立國家級數字文化創新實驗室,構建區域文化大數據中心和文化數據資源庫,推動文化資源云上整合。積極推進公共文化場館數字化改造,加大對圖書館、博物館配備數字借閱機、AR導覽屏、3D掃描儀等智能終端投入。在有條件的鄉鎮社區試點“數字文化驛站”,在人流密集的景區和商業區推廣使用文化設備共享柜,打通數字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要結合當前需求和未來需要進行綜合考量,例如針對老齡化發展趨勢,增加適老化和無障礙終端配置;適當預留硬件擴容空間,以應對未來一段時間的技術迭代升級。
豐富數字文化產品新型樣態,推動文化供給提質增效。積極打造數字文化品牌,大力培養特色數字文創,打造優質文化IP。充分發揮數字文化產品的沉浸式體驗和智能化交互優勢,推動跨界融合,將文旅、文教、文創、文娛等有機結合,開發“文化數字課堂”,推出包含AR導覽、VR體驗的數字文旅打卡地圖,打造更加豐富的數字孿生虛擬研學平臺和VR研學課程,推出AI虛擬文化大使。打造30分鐘數字文化圈,在城市建設若干AI主題公園,在鄉村推出“數字文化大篷車”,提供流動VR體驗車、數字電影放映等移動式文化體驗,推動優質數字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完善數字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健全文化綜合治理體系。盡快建立健全區域數據共享與標準規范體系,破除“數據孤島”,實現提供信息查詢、活動預約等一站式在線文化服務;制定與國際接軌的地方性數字文化服務標準和技術標準體系,減少各地自建系統的整合阻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行文化數據資產確權登記制度,明確公共文化數據與市場化數據的權屬邊界。注重數字文化安全治理,建立數字文化服務倫理委員會制度,加強對數字文化內容的意識形態審核把關,加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對敏感數據進行端到端加密和區塊鏈存證,加強網絡安全風險預警系統建設,著力構建“技術+管理+協同”的多維防御體系和應急響應機制。
強化數字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賦能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盡快出臺針對數字文化人才的專項制度,為優秀人才提供針對性的專項支持。持續舉辦高規格數字文化品牌論壇和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孵化特色數字文化企業。鼓勵基礎較好的高校針對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培養兼具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復合型人才,打造特色數字文化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及時了解數字文化發展前沿,與數字產業集聚區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培養短視頻制作、虛擬現實(VR)開發、數字營銷等專業型人才。
【作者:張佳,系湖南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湖南大學)特約研究員。本研究受湖南省高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項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