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提升紅色文化傳播力
紅色文化,誕生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的歲月,在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持續豐富拓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鍵構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這一重要指示,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指明了方向。新時代背景下,提升紅色文化傳播力意義深遠,不僅關乎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更與革命精神的弘揚以及民族力量的凝聚緊密相連。深入探究紅色文化傳播的內在邏輯,不難發現,從主體、載體、內容這三個維度協同發力,是提升紅色文化傳播力的關鍵所在。
筑牢政治根基,精進傳播技能
在紅色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傳播主體占據著核心地位。當下,社會思潮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不同觀念相互碰撞。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下,傳播主體的政治素養、文化底蘊與傳播能力是傳播成效的決定性因素。
提升傳播主體的政治素養與文化底蘊。只有傳播主體自身對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以及無私奉獻精神等有精準且深刻的把握,才能在傳播過程中做到準確闡釋、生動演繹,讓受眾真切感受到紅色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在政治理論學習層面,構建系統且長效的學習機制。要深入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深入研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通過深入系統學習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筑牢政治信仰根基。同時,紅色文化的精神譜系蘊含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優秀的紅色文化傳播者不僅要熟知黨史脈絡,更要深刻理解紅色文化背后的歷史邏輯與精神價值,通過持續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構建起系統且扎實的紅色文化知識架構,將紅色文化精神融入鮮活生動的歷史故事,賦予紅色文化更為豐富的內涵與更強的感染力,為受眾呈現更加豐富多元、生動立體的紅色文化內容。
精進傳播技能,激發創新活力。高質量的紅色文化傳播需要傳播主體擁有與時俱進的傳播技能與創新活力。傳播主體要修煉駕馭傳統媒體的基本功底,如撰寫內容翔實、邏輯嚴謹的新聞稿件,制作思想深刻、內容精良的紅色文化專題片,發揮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唱響紅色文化傳播的主旋律;還要精通新媒體運用,善于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篩選內容,掌握短視頻制作、社交媒體運營等前沿技能,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的優勢,讓紅色文化以更便捷、更親民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更重要的是,傳播主體需緊密結合時代特征與受眾需求,大膽創新傳播形式與傳播話語表達。將紅色文化的傳播融入年輕人喜歡的傳播形式中,善于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敘述紅色故事。通過創新形式與表達,有效激發年輕受眾的興趣,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趣味性與吸引力。
完善傳播體系,構建高效傳播格局
在提升紅色文化傳播力的進程中,完善傳播體系、拓展傳播空間是極為關鍵的一環。而實現傳統媒體、新媒體、智能終端的深度融合,能為紅色文化傳播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網絡,讓紅色文化在更廣闊的領域中綻放光彩。
注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強化傳統媒體的功能作用,利用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等平臺,制作高質量、深度解讀紅色文化的節目和報道,發揮其權威性和專業性的優勢;另一方面,傳統媒介要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欄目設計和話語方式,憑借其公信力和權威地位實現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科學傳播。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傳播社交平臺賬號,結合當下流行元素,將紅色文化以更貼近大眾、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現出來,積極開展互動活動,如話題討論、線上打卡等,鼓勵受眾參與紅色文化傳播,形成良好的傳播氛圍,擴大紅色文化在社交平臺上的影響力。
積極利用智能終端,拓展傳播虛擬空間。全球技術變革帶來媒體智能化快速發展,虛擬空間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新興且極具潛力的領域。通過建設紅色文化主題網站、數字博物館、虛擬展覽等,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受眾能最便捷地接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利用三維重建、全景展示等技術,將內容豐富的紅色文物與展覽進行數字化呈現,受眾只需通過互聯網,就能足不出戶在線參觀展覽,全方位欣賞文物細節,聆聽專業講解,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紅色故事。同時定期推出新穎的線上展覽、專題講座、紅色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更能吸引受眾持續關注。在利用智能終端,拓展傳播虛擬空間的同時,要積極搭建紅色文化傳播的大型數據庫,探索將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篩選等技術運用在紅色文化傳播的全過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夯實紅色文化傳播鏈,加強不同傳播平臺之間的聯動與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傳播合力。
聚焦精準傳播,增強紅色文化滲透力
在網絡自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信息傳播生態發生了深刻變革。分眾化、差異化傳播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同時,碎片化、娛樂化也成為新興網絡傳播的顯著特點。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中,讓紅色文化突破重圍、深入人心,要從傳播時間節點與傳播內容兩個關鍵層面精準發力。
把握關鍵時間節點,增強傳播時效性。紅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和眾多特殊的歷史時刻緊密相連,這些歷史時刻構成了一個個意義非凡的時間節點。為了讓紅色文化傳播的效果最大化,我們應緊緊抓住關鍵時間節點,整合報、刊、臺、網、端、微等各類媒體資源,使其協同發力,加密紅色文化傳播鏈,有層次、有深度地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滲透力。例如,在“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活動,能夠借助大眾高漲的愛國熱情,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在清明節,人們本就有緬懷先烈的傳統習俗,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傳播紅色文化中關于英烈事跡、革命精神的內容,更容易引發情感共鳴,讓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得到極大提升。
精準篩選內容,實現分眾化傳播。在傳播紅色文化時,應充分借助大數據算法,依據具體目標對象的地區特征、認知水平、接受習慣等差異,結合受眾的年齡、職業、文化背景等因素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篩選傳播內容。對于青少年群體,可以選擇趣味性較強、故事性豐富的紅色文化內容,如紅色動漫、紅色故事繪本等,以生動形象的方式激發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對于文化程度較高的知識群體,則可以提供深度的紅色文化研究成果、歷史文獻解讀等內容,滿足他們對知識深度和廣度的追求。通過精準篩選傳播內容,讓每一類受眾都能接觸到契合自身需求的紅色文化信息,從而保證紅色文化傳播能夠精準抵達目標受眾,真正實現紅色文化的價值傳遞。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