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長沙臨時大學:“無問西東”的湖湘印記
作者:張婷婷 王向丞 李霞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三校南遷長沙,合建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國難危機之時,教育精英輾轉聚集于此。作為西南聯大的前身,長沙臨時大學篳路藍縷、櫛風沐雨,雖只存在9個月,但影響深遠。它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節點,更是中華民族文脈于艱難困苦中的堅持與傳承。
記者探訪:烽火中的文化堅守
在長沙市芙蓉區韭菜園路,湖南省政府機關二院內,坐落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湖南圣經學院舊址。這座建于1917年的建筑群,也是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舊址,記錄著抗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南遷的重要歷程。

據記載,“其主體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紫紅色三層大樓,六組雙柱構成高大門廊,坡頂上覆琉璃瓦。”“一樓辦公室,二樓文法學院,三樓理學院,底層有防空洞……每逢晴天——這在湖南的秋冬尤其珍貴,同學們都喜歡坐臥在草皮上享受日光。”如今,這座文夕大火中雖遭嚴重損毀卻依然幸存的紅磚樓,以“鬧市孤島”的姿態靜立于此。當年的主樓得以保留,琉璃頂不復存在。在這里,我們仿佛看到師生們比肩接踵涌入教室上課,仿佛聽到老師們熱烈的討論聲及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
長沙臨時大學的籌建,充分利用了湖南當地的資源,兼顧了當年戰火下教學設置的臨時性與實用性。由于之前清華大學在長沙岳麓山下左家垅修建的校舍未完工,長沙臨時大學的校址最終租用位于長沙韭菜園的湖南圣經學校。男女學生則分別住在附近的協操坪四十九標舊營房和涵德女校。理科、工科學生的實驗安排在湘雅醫學院和湖南大學進行,文學院則寄住離長沙100多公里的南岳。全體師生在特殊校園里嚴守紀律,在特別的校舍里教學相長,在艱苦環境中磨煉人生。
雖遭逢世變,但薈萃斯文。三校專業各具特色,北大的文史哲、清華的理科、南開的經濟研究各為翹楚,三校兼容并蓄,共同奏響琴瑟和鳴樂章。

學校共設文、理、工、法商4個學院17個學系,匯聚了當時三校的頂尖學者,如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馮友蘭、金岳霖等。這些教授不僅在學術上造詣深厚,更在特殊時期發揮了重要的精神引領作用。學校以“既堅守學術根本,更緊扣戰時需求”為原則來開設課程,將知識與救國實踐緊密結合。
盡管戰火紛飛,教學、生活各方面條件艱苦,但學生們卻極富朝氣,求學問道的氣氛非常濃厚。他們積極參加學術講座和研討會,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頻繁。教授們也經常組織學術討論小組,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甚至不同教授就同一課程“擺擂臺”,同一學者開設10余門課程“亮功夫”。各種學術觀點和學術流派紛紛出現、互相交融。而教授們的課,也經常上演學生“搶座位大戰”。他們帶來各自學校的學術傳統和研究成果,在這里交流與碰撞,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與創新。

南岳圣經學校(湖南秋令圣經學校)舊照
離開舊址時,我們耳邊似乎響起了西南聯合大學校歌,“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別離。”這首極富感染力的校歌,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湖南的濃濃情愫,唱出了長沙臨時大學的堅毅頑強。
歷史回響:“剛毅堅卓”寫青春
長沙臨時大學的誕生,是戰時教育布局的戰略選擇。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平、津相繼淪陷。面對日軍的文化摧毀圖謀,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南遷,在長沙聯合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而這一天也成了后來西南聯大的校慶日。

從選址來看,長沙之所以成為臨時大學的落戶之地,源于多重優勢的歷史疊加。一是長沙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本土文化源遠流長,學術氛圍濃郁;二是長沙地理條件優越,不僅是湖南的省會,而且縱橫南北、控制東西,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廣東七省的鐵路、公路樞紐;三是當時長沙作為戰略大后方,相對淪陷區比較安全,物資也較為豐富,基本上可以保障三校師生的教學和生活需求。
從組織來看,籌委會的高效運作,是臨時大學從構想變為現實的重要動能。教育部任命北京大學蔣夢麟、清華大學梅貽琦、南開大學張伯苓為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以“分工合作、和衷共濟”為原則,構建戰時辦學機制。在他們帶領下,三校教職工克服圖書儀器滯留平津、經費短缺等困難,僅用兩個月便完成校址修繕、院系整合、課程規劃等工作。

《大公報》(1937年10月8日)

《大公報》(1937年11月2日)
從師生集結來看,1937年10月8日至24日,《大公報》等多家媒體連續17天發布長沙臨時大學即將開學的消息。緊接著,1500多名師生經過艱辛跋涉,陸續到達長沙。至11月20日,長沙臨時大學在校學生正式注冊的有1452人。
同時,湖南各界對長沙臨時大學的籌建給予了大力支持。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親自協調校舍問題,湖南省教育廳積極協助三校師生的安置工作。長沙臨時大學在有限的資源和艱難的環境下,通過三校的緊密合作和高效務實的管理,為中國教育保存了寶貴的火種。
長沙臨時大學的建立,是全面抗戰形勢催生的產物,三校南遷從一開始便帶有保存國家文化、維持民族命脈,以期日后復興教育的使命感。
1937年11月,長沙臨時大學黨支部成立。當時長沙市地下黨員共50多人,長沙臨時大學黨員占了一半。長沙臨時大學黨支部成為長沙市抗戰期間文教系統成立最早的黨支部,也是戰斗力最強的黨支部。他們積極組織、領導湖南文化界抗敵后援會,湖南青年戰地服務團,創辦、發行《抗戰日報》等進步刊物,邀請各界名流到臨時大學演講,動員學生參軍參戰,成為長沙教育戰線抗日救亡的一面旗幟。長沙臨時大學廣大師生拳拳愛國之心、熱切愛國之舉,為長沙這座抗日文化名城增添了熱度,為偉大的抗戰精神注入了活力。

1938年2月,隨著武漢會戰臨近,長沙屢遭敵機轟炸,臨時大學被迫西遷昆明。1938年4月,三路師生在昆明會師,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篇章。而長沙臨時大學的9個月成為這場教育長征的起點,在中國教育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連線專家:李敏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作為西南聯合大學的前身,雖然辦學歷史短暫,但它像巍然屹立于驚濤駭浪中的燈塔,指引三校師生和衷共濟奮勇前行。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連線中共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敏,為我們介紹長沙臨時大學所承載的家國情懷與歷史使命,以及對湖南地方文化教育所產生的影響。
烽火中華弦歌在
長沙臨時大學在戰火紛飛中創造的教育奇跡,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傳奇。長沙臨時大學的歷史雖只有短暫的9個月,正式上課時間也不足一個完整的學期。然而,特殊時期凸顯特殊使命、特殊貢獻、特殊地位。
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通家之好”,揚“異不妨同”“兼容并包”的教育之風,為西南聯合大學“一聯到底”鋪就來源路徑,為西南聯合大學“剛毅堅卓”的校訓儲能蓄勢。
戰火硝煙中鍛造教育韌性。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打破了平津地區的寧靜,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師生面臨著學校存續的嚴峻危機。然而,他們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程,穿越封鎖線,輾轉天津、青島、鄭州等地,最終在長沙韭菜園圣經學校建立起簡易校舍,開啟了“教育長征”的壯麗篇章。大批文化名人、專家學者隨遷,彰顯了知識分子對教育事業的堅守;清華大學的圖書儀器搶運保存,為學術研究的延續奠定了物質基礎。更令人驚嘆的是,在開學短短兩個月內,學校就恢復了完整的課程體系,讓知識的火種在戰火中得以延續。這種“弦歌不輟”的精神,成為教育在危難中堅守的象征。
融合創新中釋放教育活力。長沙臨時大學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史上首個真正意義上“高校聯盟”的誕生。三校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對17個學系進行重組,實現了資源的深度整合與共享。比如,他們將三校的歷史、社會學合為一系,哲學、心理、教育合為一系,地理、氣象合為一系。這種突破性的資源整合,產生了“1+1+1>3”的協同效應。
遷徙流轉中傳承文化基因。師生南遷的途中,不僅是身體的遷徙,更是一場文化的遠征。清華圖書館的萬冊珍本被精心打包裝箱,隨隊轉運,讓珍貴的文獻資料得以保存;聞一多帶領學生深入湘西,采集當地民歌,編成《西南采風錄》,為民間文化的傳承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哲學系開設“中國精神譜系”專題講座,在動蕩的歲月中,為學生筑牢精神的根基。在這樣的文化守護下,從長沙臨時大學到西南聯合大學,共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0多位院士,100多位各界大師……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
從長沙臨時大學到西南聯合大學,循著歷史的車轍,我們感悟到一批批愛國師生憑借“學者之風骨”,挺起“國家之脊梁”,彰顯了偉大的抗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系起來。”在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化一流大學的進程中,我們依舊能聽到長沙臨時大學穿越歷史的鏗鏘回音——文脈在絕境中的頑強賡續、學術自由在高壓下的艱難堅守,以及知識精英將個人命運融入家國大義的永恒價值。
(來源:《新湘評論》202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