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抗戰培訓:鑄甲礪劍為救亡
作者:肖燕婷 劉林翔

“我們迎著大時代的巨浪,勇敢熱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緊學習,奮勇救亡,在這里鍛煉的意志成鋼……”1938年湖南省邵陽縣塘田戰時講學院院歌,唱出了中華民族覺醒年代湖南抗戰培訓的核心精神。當歷史聚焦三尺講臺,這里不是沙場卻勝似沙場,筆桿化作槍桿、講義浸透硝煙,三湘四水涌動的,是一代青年以知識鑄甲、以信仰礪劍的精神激流。湖南,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重要戰場,書寫了中國文化抗戰史中的獨特篇章。
現場探尋:烽煙不絕讀書聲
登上塘田市老街背靠的芙蓉峰,可見夫夷江在白石潭劃出圓弧,蜿蜒至花園橋又急轉大彎。河道的峰回路轉中,藏著60余間青磚木結構建筑群。這里曾是1938年呂振羽創辦的抗戰教育基地——塘田戰時講學院。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寇長驅直入,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精辟闡明持久抗戰方針和抗日游擊戰戰略思想,共產黨人紛紛投身抗日救國的事業。
出生于夫夷江上游金稱市的共產黨員呂振羽,當時接到黨組織從延安發來“回湘開荒”指示,從北平回到長沙,籌組“湖南省文化界抗敵后援會”等組織,創辦《農村工作》《中蘇文化》等進步刊物,進行抗日文化宣傳與組織活動。
這位著名歷史學家深受毛澤東抗日論述的啟發,撰文《日寇侵略之史的認識與歷史給予我們的試煉》提出:中華民族必須團結奮起。要阻逼日本帝國主義“神風”,需大批仁人志士領導群眾抗日,而仁人志士需進行文化、思想、軍事武裝,才能形成凝聚力和戰斗力。
1938年6月,在中共駐湘代表徐特立的支持下,呂振羽聯合翦伯贊等學者名流,創建塘田戰時講學院。這所抗日統一戰線性質的學校,以“忠誠勤敏”為校訓,“精誠團結、英勇活潑、緊張嚴肅”的院風與延安抗大“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南北呼應。如果說延安抗大是革命老區培養黨的高層抗日干部的搖籃,那么塘田戰時講學院便是國統區基層抗日干部的革命熔爐。
塘田戰時講學院圍繞抗戰救國開設課程,《共產黨宣言》《論持久戰》《大眾哲學》等被選為教材,內容涉及國文、數學、政治經濟學、抗日民族戰爭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極強。被學生稱為紅色教授的呂振羽,親自講授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因史實翔實、分析透徹,備受學生歡迎。
學員中有熱血青年學生,也有渴望抗戰的工農骨干。他們白天學習《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術》,夜晚討論時局至燈火闌珊。呂振羽《塘田雜詠·平石潭》“三千民校俊男女,五百黌墻鐵甲兵”的詩句,便描繪了當時的辦學盛況。
學院除在學生中發展革命力量,還注重提高百姓文化素養,發動群眾抗日。舉辦的民眾識字班,課程除識字、造句,還有社會情況和抗戰形勢分析。街頭劇團和歌詠隊多次在周邊村莊、集市演出,宣傳抗日。離塘田戰時講學院幾十里遠的小學,也邀請學院的學員去任教。
1939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動用軍隊查封學院。雖然學院創辦僅8個月,但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抗日骨干,“許多人后來走上抗日前線,或去延安,或做地方工作”。塘田戰時講學院解散,黨組織在附近的油塘村李家大院舉辦了兩期黨訓班。部分學生黨員受黨組織委托,在武岡、新寧、城步、綏寧、洞口等地建立了地下黨組織,填補了抗戰時期黨在這些地區的空白。
今天,夫夷江水滔滔依舊,從歷史塵囂中奔來,匯入時代滄海。佇立院中,斑駁院墻、靜默石碑、泛黃學員筆記,讓人仿佛回到80多年前,只見學院的學員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如沖鋒陷陣的勇士,攜手并肩走向光明,成為創造新中國的干將。
歷史回響:歲月長銘報國情
從湘西山地到湘中丘陵,從城市街頭到偏遠鄉村,中共湖南地方組織以筆為槍、以講臺為戰場,通過開辦戰時學校、組織游擊訓練班、創辦救亡圖書室等方式,為抗日救亡輸送數千名骨干人才。這跨越山川的覺醒長卷,是湖湘兒女用熱血繪就的抗戰史詩,也是中華民族從沉睡到奮起的驚雷序章。
七七事變后,中共中央立即通電全國,號召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來抵抗侵略。徐特立、王凌波受命在長沙建立八路軍駐湘通訊處,這一看似普通的機構,成為中共在湖南公開活動的樞紐。他們以《觀察日報》《抗戰日報》等為載體,將黨的理論著作傳播至三湘四水,讓“全面抗戰”“持久抗戰”主張深入人心。
1938年3月,中共湖南省工委在平江悄然開辦黨員短訓班,30余名縣工委干部接受秘密培訓。這種模式迅速在長沙、邵陽、衡陽等地推廣,7期培訓班累計培養200余名區級干部。這些骨干如星火燎原,在湘資沅澧流域深入工廠、學校、農村,點燃信仰火炬。
在抗戰培訓中,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堪稱國共合作典范。1939年2月至1940年3月,葉劍英帶隊參與教育工作,將中國共產黨“持久戰”“游擊戰”等軍事思想,通過3000余名受訓軍官傳播至各戰區。周恩來在此做《中日戰爭之政略與戰略問題》報告時,禮堂內外擠滿聽眾,原定兩小時的演講因學員懇請延長至3小時。這種湖南戰時教育創新,不僅使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深入人心,更增強了學員們的抗日斗志和必勝信心。
湖南抗戰培訓還有華容東山戰時中學、郴縣抗日骨干培訓班、桂陽戰時中學等。這些教育機構規模不一,卻共同構筑起覆蓋全省的立體教育網絡。在這里,知識青年與工農群眾交匯融合,知識分子走出書齋傳授知識,民眾懷揣樸素愛國情懷接受滋養;理論與實踐相互激蕩,課堂講授與戰場實踐緊密結合,形成獨特有效的抗戰教育體系,使湖南抗戰培訓事業結出豐碩果實。
抗戰培訓提升了抗戰能力。3次長沙會戰中,受訓學員展現出卓越戰術素養。中國軍隊以劣勢裝備牽制日軍40萬兵力,斃傷14萬余人,挫敗了其速戰速決計劃。湘西會戰中,游擊干部訓練班學員在敵后開展游擊戰,以芷江機場為盟軍基地,有效支援了太平洋戰場。
抗戰培訓鞏固了統一戰線。衡陽保衛戰前夕,中共地下黨員組織鐵路工人破壞株洲至耒陽段鐵軌,阻礙日軍機械化部隊進攻。作為抗戰大后方,湖南民眾踴躍捐款捐物支援前線,1941年捐購機款逾700萬元,可購飛機50架,居全國之冠。
抗戰培訓推動了文化教育和精神傳承。抗戰期間,湖南戰時教育進入“黃金時期”,塘田戰時講學院、省立衡山鄉村師范學校等堅持在戰火中辦學。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文學院遷至南岳后,朱自清、馮友蘭等教授以詩明志。各地民間培訓通過識字運動、開辦夜校、組織街頭劇團等方式,喚醒民眾救亡意識,提升民眾文化水平,為持久抗戰奠定了良好社會基礎。
在民族復興征程上,湖南抗戰培訓的精神遺產愈發珍貴。“與陣地共存亡”的決絕、“把革命種子撒播到各縣”的遠見、“戰斗生產兩不誤”的智慧,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侮的精神豐碑。
今天,重溫湖南抗戰培訓的崢嶸歲月,不僅是銘記戰火中淬煉的青春,更是汲取砥礪前行的力量。這種力量源于對信念的堅守、對智慧的追求、對民族命運的擔當,將永遠激勵我們攻堅克難、奮勇向前。
連線專家:呂堅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用真理武裝頭腦、以民族大義凝聚億萬民心,憑借思想、路徑與民心的三重鍛造,讓中國以弱勝強,在血火中鑄就永恒勝利豐碑。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邀請中國近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呂振羽之子、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呂堅,為我們揭開中國抗戰培訓鑄就勝利之魂的壯闊篇章。
精神永續的抗戰豐碑
1937年的延安窯洞里,一盞昏黃馬燈映照在學員筆記扉頁,上面書寫的“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顯得格外遒勁。這盞燈火不僅照亮黃土高原夜空,更點燃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火種。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頭,一場跨越山河湖海、貫通工農商學兵的全民培訓運動轟轟烈烈開展,鑄就抗戰史上最壯闊的精神長城。
政治教育革新是這場抗戰培訓的靈魂。“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抗大)辦學8期,培養10萬余名軍政干部。“到延安去!”成為抗戰時期最流行的自豪口號。愛國青年沖破封鎖,從四面八方匯聚延安,尋求抗日救國真理。他們以苦為樂、為榮,只為掌握改變民族命運的思想武器。毛澤東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教育方針,讓馬克思主義理論隨延河波浪流入每個學員心中。
這場抗戰培訓在軍事訓練領域開辟全新路徑。太行山上,八路軍開辦學習班,課堂設在青紗帳與地道中,戰士們白天握鋤頭,夜晚執筆桿,在識字課本與步槍刺刀間完成從農民到戰士的蛻變。新四軍在江南水鄉獨創“水上練兵法”,戰士們枕船櫓聽戰術課,搖櫓槳練射擊,蘆葦蕩成天然戰術演練場。各根據地普遍推行的“軍事民主”制度,即集中領導下的民主運動,催生出“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人民戰爭智慧結晶,令人驚嘆。
抗戰歲月里,民眾動員展現的超凡智慧最觸動人心。婦女干部學校作為“紅色娘子軍”搖籃,不僅教授知識啟蒙,更倡導“婦女能頂半邊天”。“小八路”們唱著自編《兒童團歌》,以“五不誓約”錘煉革命意志,稚嫩臉龐上滿是保家衛國的堅定。敵占區老百姓也自發組織“識字班”“地下課堂”,在日軍眼皮底下掩護傷員、傳遞情報,讓抗日救國種子在黃土地生根發芽。
抗戰教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創辦抗大、陜北公學、魯迅文藝學院、延安自然科學院等干部培訓學校,各根據地不同層次培訓學校恢復重建,并以多種方式開展社會教育,培養眾多優秀軍政人才,普遍增強根據地群眾民族意識。這不僅彰顯知識力量,更是一種文明在戰火中涅槃重生的壯麗圖景。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回望,全國抗戰培訓如一座精神豐碑,至今閃耀真理光芒。戰火中誕生的教育傳奇,已融入中華民族精神血脈,淬煉出的教育智慧正轉化為推動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來源:《新湘評論》202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