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聚力強國復興偉業

汪朝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民國史、抗戰史,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曾兼任中國孫中山研究會會長、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副會長。著有《中國近代通史》第6、10卷,《中華民國史》第4、11卷,《中國抗日戰爭史》第3卷等,在權威核心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百余篇。

北京盧溝橋。新華社發

9月3日,市民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觀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直播。新華社發

百團大戰期間的八路軍機槍陣地。新華社發
編者按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報社共同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持續策劃開展系列宣講。本場講壇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大家一同回望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一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偉大抗戰精神指引下,為實現民族復興不懈奮斗。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8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而又氣壯山河的浴血奮戰,最終戰勝了曾經不可一世的侵略者,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艱苦卓絕的偉大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取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多重意義。從物質層面而言,中國廢除了近代以來被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收復了曾經被日本侵略者強占的大片國土,成為戰后國際秩序體系中心——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及其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這個偉大的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是近代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的豐碑。從精神層面而言,中華民族經過抗戰血與火的洗禮,猶如鳳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一洗曾經“一盤散沙”式的形象,“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民族共同體認識深入人心,愛國主義空前高漲,正應了中國那句名言,“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中華民族經由抗戰而形成的偉大抗戰精神,內涵豐富、意蘊深遠,不僅是抗戰勝利的精神源泉,也一直激勵著后人勇毅前行,踔厲奮發,克服萬難,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偉大抗戰精神的意義所在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質。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近代以來,因為列強入侵的壓迫剝奪和統治者的腐朽無能,中國落到了依附于強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國家積弱、民眾積貧,綜合國力淪落到歷史低點。以現代工業的基礎性產品——鋼為例,20世紀30年代,中國鋼的平均年產量大約只有日本的百分之一,而現代戰爭的各種陸海空裝備制造都需要用鋼,因此,以當時中國的制造業基礎和水準,中國軍隊的裝備遠不及日本軍隊,很難與日本展開重裝備、機械化、現代化的對抗。中國軍隊在長城抗戰中的大刀隊作戰,一方面表現了英勇不屈的抵抗意志,另一方面也是當時雙方武器裝備代差的反映。物質基礎薄弱,也導致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受到相當的侵蝕和摧殘。如果我們翻開當年的報刊,圖片中滿目所見的國人,不少是形態蹣跚、表情呆滯、萎靡不振、了無生氣的形象。再加上當時當政者的施政無能,組織力的薄弱,社會治理的缺失,“一盤散沙”似乎成了當時中國人的代名詞。這也是日本狂妄囂張、敢于入侵中國的“底氣”所在。近代的日本,因其崛起、與列強并駕齊驅而極度輕視乃至蔑視中國,恨不能變中國為日本的附庸乃至殖民地,成為日本稱霸亞洲、爭雄世界的墊腳石。故究其實,中日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進行的不對稱戰爭。
但是,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有著數千年從未中斷的文明歷史,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在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少挺身而出、為國為民的英雄豪杰,越是緊要的歷史關頭,越能激發他們的強大潛能,表現堅定意志,“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他們從豐富的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依托祖國厚實的大地,發揚精神的奮發意氣。從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壯懷激烈,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坦然自信,無不激勵著不同時代的國人奮起抗爭。近代以來,面對外敵入侵的危局,仁人志士更是挺身而出,以壯志而酬國。從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豪情,到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的胸懷,無不體現了愛國情懷的大義所在。孫中山先生率先發出“振興中華”的吶喊,更是代表了無數國人在那個晦暗年代的心聲。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近代以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致中國于“亡國滅種”的危機,強烈地激發了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而這樣的愛國情感被凝聚,又煥發出無敵的力量,令日本也不能不為之心驚,使得日本人中的清醒者,也認識到中國人精神的不可侮。在一戰結束后的巴黎和會中,中國受到帝國主義的不公平對待,尤其是日本妄圖借機霸占中國領土和權益,使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以五四運動的方式得以全民性地迸發。在巴黎參會的日本代表,“深信此種感情早已浸潤于中國一般國民”“有觸即發”,日本“或因中國問題而陷入意外之難境”。但是,隨后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東北,制造“華北事變”擾亂華北,最后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也隨之被全面激發,開始了東北抗戰、淞滬抗戰、長城抗戰以及全民族抗戰,并且以精神力的強健與發揚,在相當程度上彌補著物質力的短缺與不足。
日本軍國主義是狂妄的,也是愚蠢的。他們大大低估了中國人民民族精神之昂揚,完全誤判了中國人民面對其侵略的強烈反抗。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戰爭,也就成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標志之一。
中國共產黨人是偉大抗戰精神的杰出代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為救國救民而奮斗犧牲的共產黨人,前仆后繼。抗戰時期犧牲的共產黨人更是千千萬萬,他們無不體現出共產黨人強大的精神力量。趙一曼,這位貌似柔弱的女子,有著“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的叱咤風云的抗日情懷,也是具有強大精神力意志力的共產黨人。她在被日軍關押期間,成功地以愛國心民族情打動看守和護士幫她逃出關押地,雖然最終未能成功,但使日本人也不能不感嘆共產黨人的意志感染力和普通中國人內在的愛國情懷。
借用毛澤東形容抗美援朝之語,抗戰時期的中國,是“鋼少氣多”,但就是這樣的“氣”,也就是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中國在艱難的環境下堅持抵抗,不僅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而且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這樣總結抗戰時期精神的力量和意義:“為了民族自尊與人類正義,為了中國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決不讓日本法西斯不付重大代價而達到其無法無天的目的”“這種精神,我們民族的數千年歷史已經證明,現在再來一次偉大的證明”。
因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勝利。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的烈火中鍛塑的偉大抗戰精神,表現的民族覺醒和反抗意志,將永載中華民族史冊。
偉大抗戰精神的多重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獨特精神著稱于世。”偉大抗戰精神亦如此,其包含著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特質,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巍巍風骨,共產黨人則是其杰出代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中國和中華文明自古至今具有統一性的特質,有著高度的內在集合力與向心力,而維護統一的根本在于愛國主義。愛國主義的表現之一,則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近代以來,列強壓迫、外敵入侵,激發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愛國情感。1931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隨后侵略矛頭又指向淞滬和華北,中國人民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呼喚,發出愛國的最強音。1937年7月盧溝橋抗戰的槍聲,有如當時外國報紙的評論:“許多年以來,我們英勇的中國同志所不倦地呼吁的民族精神、統一精神,在這迷途的侵略者之前,突然像一道現代的新萬里長城似地矗立了起來。”這一道新萬里長城,抵擋了侵略者的兇焰,捍衛了中國的文明和人類的文明。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表現在方方面面。在宣傳抗戰、動員抗戰方面,上海電影人有著重要貢獻。1935年拍攝的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國人愛國救亡的心聲,在電影上映后立即風靡全國。當時在上海生活的電影人在戰前過著比較優裕的生活,1937年淞滬會戰開始后,在民族大義面前,他們“集中電影界工作人員所有的力量,負起非常時期救國的任務”。許多人不避艱險,撤退到后方,深入基層,宣傳抗戰,支撐他們的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北大、清華、南開的師生舉校南遷,顛沛流離,在后方弦歌不輟,為國效力,也是愛國情懷的生動表現。個個爭先,義無反顧,團結在抗戰的旗幟下,“恨不抗日死”,這是令侵略者膽寒的精神力量,創造出抗戰時期慷慨豪邁的雄壯篇章。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民族氣節看似無形,實則有形,是面對外敵入侵時自然流露的人性情感,唯其自然,更為可貴。在抵抗侵略、生死存亡的剎那間,容不得更多對個人利益的考量,唯有愛國的情感,可以驅動個人舍生取義。1942年中國軍隊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遠赴緬甸前線支援盟軍。從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曾經多次參加抗戰的戴安瀾將軍率隊出征,在緬甸前線多次重創日軍。中國軍隊以寡敵眾的英勇作戰,被英國媒體贊為“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在率部突圍時,戴安瀾將軍身負重傷,他在寫給妻子的遺書中這樣表示:為國戰死,事極光榮。毛澤東為戴安瀾犧牲親賦挽詩: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
冀中抗日英雄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被日軍逮捕,逼她向素來孝順的兒子勸降,她義無反顧地說:“我生養的孩子是中國人,他是堅決抗日的八路軍,一向不知道有投降兩字。我寧死不能寫信勸降。”最后她絕食以身殉國。馬本齋得知后,寫下了鏗鏗誓言: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斗爭!千百萬中國人正是在這樣的精神力量鼓舞下,有著“中國不會亡”的堅定信念,和敵人展開不懈斗爭。中國抗戰十四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付出犧牲巨大,雖“風雨如磐暗故園”,但“我以我血薦軒轅”,這就是中國人面對外敵入侵的氣節氣概。
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面對強敵,中國人不畏強暴,誓與敵人血戰到底而絕不退縮。淞滬會戰中,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掩護部隊后撤,他寫下誓詞公之于眾:“余一槍一彈,決與倭寇周旋到底”“全體壯士早已立下遺囑,誓與四行最后陣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義,但求死得其所。”毛澤東稱贊謝晉元為“民族革命典型”。上海的英文報紙這樣寫道:“吾人目睹閘北華軍之英勇抗戰精神,與吾人腦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華軍作戰之奮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就像那首為四行孤軍創作的壯歌《歌八百壯士》,唱出了四行壯士和全中國民眾的心聲:“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寧愿死不退讓,寧愿死不投降……我們的行動偉烈,我們的氣節豪壯……”
“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吾華。”左權將軍在太行山上領導八路軍堅持苦戰多年,以英雄主義的精神氣概立誓:我們也決心與華北人民共艱苦共生死。左權將軍有美好的愛情,有可愛的女兒,但他身負在前線領導抗戰的重任,無法享受這些在和平年代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只能以舍棄小我而換得大我,以舍棄個人生活換得千千萬萬中國人獨立自由的生活。1942年5月25日,左權將軍在太行山抗擊敵軍的“掃蕩”中壯烈犧牲,以身殉國。他在犧牲前三天給妻子的信中,仍然勉勵兩人“各自努力,力求進步”“以進步來酬報別后衷情”。這樣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充分說明了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從而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戰爭是物質和裝備的較量,也是精神和意志的對抗。戰爭不是兒戲,死人的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面對強大的敵人,暫時的挫折與后退也是難免的。面對這樣的困難,怎么辦?畏敵如虎者早就自甘墮落、繳械投降,而堅定抵抗者則永不退縮、心懷必勝信念。毛澤東是這樣總結的:“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斗下去。”事實正是如此。在東北零下幾十度極端嚴寒的條件下,面對敵軍的圍攻射出最后一顆子彈的楊靖宇將軍這樣說:“一個忠實的共產黨員,為民族解放事業,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貳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最后勝利的決心是堅定的。”
哪怕是在敵占區,在四面是敵的極其艱苦環境中,無數仁人志士仍然決不放棄,堅持到底,哪怕是犧牲也在所不惜。在上海淪陷區,中共地下黨員茅麗瑛堅持領導難民救濟、組織慈善活動、為抗戰將士募捐解難,無論多么困難,面對日偽的威脅恐嚇,她也決不動搖。她被日偽特務暗殺而倒下,留下的遺言是:“我是時刻準備著犧牲的,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加倍努力。”
《歌八百壯士》的作者桂濤聲后來又寫了一首傳唱至今的抗戰名歌《在太行山上》,經由《黃河大合唱》的作曲者冼星海譜曲,唱出了八路軍堅持敵后抗戰、一定要將侵略者趕出中國土地的必勝信念:“千山萬壑,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他在哪里滅亡!”正是有千百萬這樣的中國人,以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投身抗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爭取民族的解放”,才奪取了最后的勝利。
共產黨人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塑造者和實踐者。抗戰是偉大的,也是艱苦的。唯其偉大,需要我們敢于斗爭;唯其艱苦,需要我們善于斗爭。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敢于斗爭,就是迎難而上,決不屈服,通過斗爭,獲得勝利的成果;善于斗爭,就是知己知彼,不急躁不冒進,長期堅持,直到勝利。在全民族抗戰開始不久,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精辟地闡釋了兩者之間的關系,中國抗戰為什么要打持久戰,為什么能打持久戰,如何打持久戰。他強調:“我們將決不允許悲觀主義或失敗主義的情緒在中國滋長。我們將承認持久戰的事實,為了最后的勝利而堅持不懈地、無所畏懼地創造條件。”
堅持持久戰,發展持久戰,以持久戰克敵制勝,其中的關鍵在發動全面抗戰、全民抗戰。戰爭的偉力蘊含在群眾之中,只有發動群眾,使全國的老百姓都投身抗戰、支持抗戰,才能陷敵人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但是,全面抗戰和全民抗戰需要有堅強的領導,而國民黨無法擔當,只有中國共產黨能以自身的政治引領、思想意志、精神作風、實干苦干,團結動員民眾,在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實現全民族抗戰,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戰斗在江南山嶺間的新四軍將領袁國平這樣表示自己的抗戰決心:“愿為我中華民族之生存、解放和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而英勇戰斗。縱然捐軀疆場,死而無憾。”“國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貢獻于國家民族。”根據地的百姓正是從共產黨的行動中,體認到他們的抗戰堅定性,相信他們可以帶領自己贏得抗戰的勝利,所以,也只有在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民眾將“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可以說,共產黨人是抗戰的中流砥柱,也是偉大抗戰精神最重要的塑造者和最堅定的踐行者。
偉大抗戰精神與強國復興
歷史可以觀照現實,現實也可以反映歷史。形成于抗戰中的偉大抗戰精神,不僅是那個時代的反映,也是代代不息的中國人愛國情懷的寫照;不僅具有歷史的特性,更具有時代的價值。
歷史歷久而彌新。我們今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是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偉大的抗戰精神誕生于抗戰時期,發揚于抗戰時期,激勵著抗戰軍民共赴國難、英勇奮斗、團結一致、救亡圖存,為抗戰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強大的精神基礎。
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覺醒的里程碑。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覺醒,在20世紀歷經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爭,推動了中國的不斷進步。抗戰時期,以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為核心,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積極昂揚的民族精神得到極大升華和錘煉,消極負面的情緒被清掃和克服,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有了極大的變化,從而為接下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強大的精神基礎。毛澤東這樣總結抗戰時期中國的變化:“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
偉大抗戰精神有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其血脈一以貫之,照耀著我們的來路,也映照著我們接續前進的新征程。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偉大抗戰精神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而其賡續傳承至今,也仍然是我們聚力強國復興偉業的精神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敢于斗爭,善于創造,鍥而不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直至取得最后的勝利。”
人要有精神,民族和國家更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中華民族是不畏強暴、自立自強的偉大民族。當年,面對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生死較量,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反抗,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今天,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中國人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們更需要發揚偉大抗戰精神,團結一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致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激勵我們的奮發勇進,堅守我們的使命擔當,培育我們的精神力量,堅定我們的信仰信念,著力我們的團結凝聚,不怕鬼,不信邪,砥礪前行,攻堅克難,以抗戰先輩為榜樣楷模,筑起我們的精神長城,提升我們的民族自信,弘揚我們的愛國情懷,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
(光明網記者郝悅整理)
《光明日報》( 2025年09月13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