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學啟:“現代文天祥”的血色歸途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周帙恒
7月31日,盛夏時節,長沙岳麓山綠蔭如蓋,山間小徑蜿蜒,蟬鳴振耳。拾級而上,至云麓山莊往前500米,便是抗日英烈、被國民政府譽為“現代文天祥”的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一軍38師副師長齊學啟的長眠之地。
1900年,齊學啟出生于湖南寧鄉,父親齊璜是一位留學日本的教育家,也是同盟會會員。齊學啟從小聰慧,小學畢業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192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后赴美國入諾維奇軍校學習。回國后,先后任憲兵第六團、保安第二團團長,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率部堅守上海閘北40余天,參與奪回上海北站;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再度帶傷抗敵,后調任稅警總團參謀長。
1942年,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齊學啟任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隨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4月19日拂曉,緬甸仁安羌油田籠罩在硝煙中。7000余名英軍被日軍圍困兩晝夜,水源斷絕,彈藥告罄。齊學啟率113團星夜奔襲,經三晝夜血戰,這支不足千人的部隊擊潰日軍一個聯隊,斃敵1200余人,解圍7000余名英軍,取得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以來的一次重大勝利。
然而,凱歌未歇,卡薩防線告急,齊學啟再度奔赴前線,率部轉入卡薩、溫早之間,掩護入緬中國軍人轉移。途中,為營救傷員,他被日寇騎兵發現追擊,戰斗中,齊學啟身負重傷,不幸被俘。
被俘后,日軍發現齊學啟高級將領身份,假意禮遇勸降。齊學啟奪刀自戕未遂,后被輾轉關押于仰光中央監獄戰俘營。
在暗無天日的戰俘營里,齊學啟用流利的英語向盟軍戰俘講述文天祥、岳飛的故事,分析反法西斯戰爭形勢,鼓勵他們戰勝困難,堅定必勝的信念。盟軍戰俘都深為齊學啟威武不屈的精神所感動,由衷地感佩他。
1944年,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等12人勸降,許以高官厚祿。齊學啟痛斥:“爾等靦顏事仇,認賊作父!”然而,葉蓬的煽動在戰俘營中埋下殺機。第5軍96師少尉排長蔡宗夫、章吉祥等民族敗類,因齊學啟誓不屈服,影響其投敵,竟對齊學啟懷恨在心。
1945年3月,日軍敗局已定。蔡宗夫等人恐罪行暴露,趁齊學啟如廁時以尖刀刺其腹部。英軍醫請求手術被日軍拒絕,除非齊學啟投降。齊學啟回答:“寧死也不屈服!”五晝夜后,齊學啟傷重殉國,時年45歲。
1945年秋,抗戰勝利的凱歌響起,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在廣州主持“追悼齊學啟副師長暨緬戰陣亡官兵大會”,這位與齊學啟有九載同窗情誼的將軍淚灑會場。
當齊學啟的靈柩穿過長沙城門,萬人空巷。岳麓山巔,湘江之水滾滾北去,恰似將軍當年在遠征誓師時高聲朗誦的詩句:“男兒生兮不成名,死當葬蠻夷域中!”三湘子弟的碧血忠魂,終在故鄉青山中長眠。
《湖南日報 》( 2025年08月02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