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安:利斧劈日寇 喋血中條山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楊佳俊
“外公猛然起身,掙脫看守,撿起地上的斧頭就朝日軍審訊官砍去,敵人躲閃不及,血流滿面……”7月30日,62歲的鄭勇在接受采訪時,向記者講述起了外公李石安斧劈日寇的故事。
李石安,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軍12師政治部上校主任,1941年中條山戰(zhàn)役中,他和妻子朱淑瑩不幸被俘,面對敵人嚴刑逼供,他堅貞不屈,仍與敵頑強斗爭,壯烈殉國。
在鄭勇的動情講述中,記者仿佛看見,抗日英雄李石安正朝我們一步步走來——
1905年,李石安出生在醴陵市枧頭洲鄉(xiāng)森沖村一個軍人家庭,從小崇軍尚武。中學畢業(yè)后,李石安投筆從戎,隨軍北伐。
1928年,李石安考入黃埔軍校軍官研究班。畢業(yè)后,歷任排長、連長。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李石安奔赴一線作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升任第3軍12師政治部主任。
1938年,日軍攻占太原,繼續(xù)向南進犯。位于山西南部的中條山成為“關(guān)系國家安危之要地”。
第12師奉命扼守中條山,全體官兵同仇敵愾,先后擊潰日軍14次進犯。
得知丈夫身處險境,朱淑瑩將一雙兒女托付給親人,從醴陵跋涉千里抵達前線,誓與丈夫同患難。她廣泛發(fā)動民眾,鼓勵士氣,協(xié)助丈夫作戰(zhàn)。
1941年5月7日,中條山戰(zhàn)役打響,日軍調(diào)集重兵10萬余人發(fā)起進攻。第12師全體軍官與日軍展開血戰(zhàn),寸土必爭。
5月9日,第12師與日軍第41師團松本大隊遭遇,部隊被沖散,李石安和妻子同時被俘。
日軍對被俘軍官及其家屬進行嚴刑逼供和利誘威脅,企圖刺探軍情。面對日軍的軟硬兼施,李石安始終不為所動:“我屬革命軍人,成仁取義,早有成竹,可勿多言!”
審訊中,李石安注意到墻角立有一柄短斧。趁敵不備,他掙脫看守,沖向墻角,拾起斧頭朝敵審訊官頭部砍去。一旁的朱淑瑩見狀,也奮起反抗。
李石安夫婦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擊傷敵審訊官1人,擊殺敵守衛(wèi)2人。隨后,日寇蜂擁而至。李石安夫婦寡不敵眾,雙雙犧牲。
“這張照片是外公外婆留給我們的唯一遺物。”采訪中,鄭勇拿出一張泛黃的照片。
照片中,一對男女并肩站立。男子一身戎裝,女子一襲長袍,兩人目光炯炯,直視前方。背后題款“岳父母大人尊前,石安、淑瑩上”。字跡剛健有力,宛如其人。
照片拍攝于1939年4月20日。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李石安夫婦經(jīng)歷多次生死瞬間,他們深知兇多吉少,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為了給親人作紀念,他們選擇留下了這唯一的影像。
1989年6月5日,李石安被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外公和外婆舍小家、為大家,威武不屈、殺敵成仁,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后輩挺膺擔當,奮發(fā)圖強。”鄭勇表示。
《湖南日報 》( 2025年08月0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