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軍中秀才”也是“打鐵的人”
鄧華,湖南郴縣(現郴州市北湖區)人,開國上將,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參加湘南起義、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被毛主席稱贊為“軍中秀才”。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在廣袤的華北地區,從太行山到晉察冀,從冀東到平西,鄧華縱橫千里,馳騁疆場,足智多謀,戰功卓著,成為我軍不可多得的名將。
血戰平型關:毛主席稱他為“打鐵的人”
1937年9月,日軍號稱“鋼軍”的第五師團正沿平綏線長驅直入,妄圖突破平型關防線,直取太原。剛剛改編完畢的八路軍第115師正肩負著抗戰爆發后首次正面迎擊日軍的重任。此時鄧華任第115師343旅685團政訓處主任,與團長楊得志率部參加平型關戰斗。
面對日軍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鄧華、楊得志按照上級指令,率領第685團埋伏在十里橋溝最西端的辛莊至李莊一線。這一線的埋伏任務,屬于重中之重,伏擊的位置正是敵人“長蛇陣”的“蛇頭”。
9月25日拂曉,日軍汽車和輜重部隊分成了兩個梯隊,沿靈丘-平型關公路耀武揚威地開進。7時許,全部日軍進入了115師的伏擊陣地。師長林彪抓住戰機,命令部隊全線開火!頓時火力傾瀉而下,打得敵人人仰車翻,一片混亂。第685團殲敵先頭,阻斷其沿公路南竄之路。
經過一番激烈戰斗和浴血拼殺,我軍戰士承受住了頑強的考驗,面對敵人瘋狂的搏命反擊,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全殲被圍日軍,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作為主攻之一的第685團擊斃日軍軍官28人,士兵477人。據說,凡鄧華擔任過政委的部隊都被大家稱為是“鐵的部隊”,戰斗力極其旺盛,因此毛主席也稱鄧華為“打鐵的人”。
挺進平西:創建抗日根據地
1938年2月,時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支隊政委的鄧華接到了開辟平西根據地的命令。3月初,他率領三大隊官兵,出紫荊關,沿長城東北行進,經淶水縣板城、涿鹿野三坡,進入平西的齋堂川,協助地方黨組織籌建政權組織。3月下旬,在東齋堂村公開成立了北平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宛平縣抗日民主政府。不久,又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平西地區工作委員會,抗日救亡工作迅速在齋堂川展開。
為擴大政治影響,團結淪陷區人民,鄧華主動尋找戰機打擊日寇侵略者。4月3日,部隊開到了陳家莊,化裝成煤礦工人,摸清敵情后,借著夜色,直奔日軍駐扎的碉堡。奔襲門頭溝戰斗干凈利落,很快就結束了。這次突擊戰,讓平西一帶據點里的敵人受到極大震動。鄧華所部連克日偽據點,推毀偽政權,鎮壓土匪,收編地方武裝。4月8日,部隊擴編為晉察冀軍區第六支隊,鄧華任支隊司令兼政委,所以這支部隊,又稱鄧華支隊。
鄧華支隊進駐齋堂地區,第一次從根本上改變了該地區抗日進步力量一直處于劣勢的局面。鄧華多次召開地方頭面人物的會議,闡述共產黨、八路軍抗日救國的主張,貫徹落實我黨統一戰線的工作方針。鄧華果斷處置了曾被國民黨部隊臨時委任的戰時宛平縣長譚天元等少數反動勢力,迅速解決了當地民團反叛勢力挑起的“大村事變”,保衛和鞏固了新生的民主政權。
參加百團大戰:不辱使命的左翼軍
1940年9月22日,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進入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并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9月28日,日軍3000余人在大批坦克和飛機的掩護下開進淶源城。晉察冀軍區命令第五軍分區司令員、政委鄧華指揮左翼隊,乘敵之重兵集結于淶源,靈丘一線兵力空虛時,發動靈丘攻勢。
戰前,鄧華對敵情、地形偵察得十分詳盡,嚴密封鎖部隊消息,因而保證了出擊的突然性,及至戰斗打響,敵人還蒙在鼓里。左翼隊向靈丘等地出擊時,敵人急調南坡頭兵力企圖合擊鄧華所部第二團。鄧華立即指揮一個營,乘夜晚強攻兵力空虛的南坡頭據點,一舉消滅日軍70余名,其中還活捉10名,繳獲許多軍用品。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知道后非常高興,連連說:“這場仗打得十分干脆漂亮!”
靈丘外圍據點接連被鄧華所部攻克。百團大戰期間,鄧華所領導的第五軍分區共進行了9次戰斗,殲滅日軍500多名。他親臨戰地指揮的南坡頭之戰,體現了他審時度勢,機動靈活的指揮藝術。
機智反掃蕩:粉碎日軍“蠶食”企圖
1941年下半年,鄧華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四分區是晉察冀邊區政府和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位于滹沱河兩岸,平原多,地域大,土地肥沃,盛產稻谷,因此成為日軍“掃蕩”的重點。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鄧華率分區主力避敵鋒芒,巧妙轉移,與敵人捉起了迷藏。同時抓住有利戰機,在敵必經路上,進行伏擊和阻擊,突然開火速戰速決。還派出部分兵力配合民兵和游擊隊打麻雀戰、地雷戰,打得敵人寸步難行,使敵人的“掃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分區的武裝力量,不僅生存下來,而且得到發展。
進入1942年,日軍在邊區周圍大修封鎖溝、封鎖墻,建立無人區,推行以堡壘推進為核心的“蠶食”活動,對邊區威脅很大。鄧華貫徹軍區提出的“到敵后之敵后”的對敵斗爭方針,組織游擊隊到敵占區活動,一舉攻入靈壽縣城,使敵偽極大驚恐。
1943年初,敵人又對根據地進行所謂“躍進蠶食”和“毀滅掃蕩”。鄧華指揮部隊乘敵立足未穩之際,以迅速的動作跳到敵人背后,發起一系列攻擊。10天中,攻克西口頭,三打劉庫池,夜襲東寺,強攻譚莊,連獲勝利,狠狠打擊了日軍的瘋狂氣焰。與此同時,鄧華還派部隊到敵封鎖溝外活動,襲擊了平漢路上的東長壽車站。9月至12月,鄧華領導四分區軍民與敵戰斗432次,殲敵2400余人,徹底粉碎了敵人所謂“毀滅掃蕩”。
(郴州市北湖區委黨史研究室李豐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