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量:大丈夫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死何憾焉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昂昂
“茲奉令守備石門,任務艱巨,當與我全體官兵同抱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殲滅倭寇,以保國土。”
“余廉潔自守,不事產業,望余妻刻苦自持,節儉生活,善侍翁姑,撫育兒女,俾余子女得以教養成材,以繼余志。”
這兩段飽含家國情懷的文字,摘自抗日名將彭士量烈士的兩份遺書。字里行間,既有將軍以身許國的赤膽忠心,也飽含著對家人的無限牽掛。
6月29日,彭士量孫女彭小娟向記者展示了珍藏20多年的父親手稿和泛黃的老照片,深情講述爺爺的英勇事跡。
彭士量,號秋湖,1904年8月5日出生于瀏陽北星鄉(現鎮頭鎮)。1924年,聰穎好學的他,考入湖北武昌明德大學。
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1926年,彭士量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畢業后參加北伐,從排長逐步晉升至團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彭士量請纓參戰,先后參加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等。由于表現突出,1941年,彭士量任國民革命軍第6戰區司令長官部高級參謀兼干訓團教育處長。1942年底,任陸軍第73軍暫編5師副師長,率部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翌年升任師長。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爆發。石門距常德不足100公里,是常德的西北前哨,據石門向南可側擊常德,向北可阻鄂西,向西可威懾川渝。石門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攻打常德必先奪取石門。此時,彭士量奉命率領暫編5師堅守石門縣城及其周邊地區。
11月8日,日軍第3師團、第13師團在飛機、大炮、毒氣的掩護下向石門發起猛攻,暫編5師在彭士量的指揮下浴血奮戰,堅守8個晝夜,傷亡慘重。
15日拂曉,完成掩護第73軍撤退的任務后,暫編5師奉命撤出石門。途中,在巖門口遭遇日寇的阻擊,彭士量指揮部隊奮力回擊。在組織部隊渡渫水河時,彭士量不幸被敵機機槍擊中要害,身受重傷。臨終之前,他對屬下高呼:“大丈夫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死何憾焉!”
1944年5月,國民政府為彭士量舉行萬人公祭大會,追晉陸軍中將,安葬南岳。1985年,民政部授予彭士量革命烈士稱號。2014年9月1日,彭士量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2015年12月,為紀念彭士量烈士,石門縣政府在巖門口為彭士量修建了“彭士量將軍殉國處”紀念碑。
“我雖然沒有見過爺爺,但父親經常跟我們講述爺爺的故事,我也經常把爺爺的故事講給我的孩子、孫子聽,教育他們要牢記歷史,緬懷先烈,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彭小娟說。如今,彭家已有數名后人繼承遺志,投身軍旅報效祖國。
《湖南日報 》( 2025年07月02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