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次叔:未名湖畔書生志,抗戰烽火忠烈魂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張璐
盛夏的北京大學靜園內,松柏青翠,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肅立,夏次叔與另外95位烈士的英名鐫刻其上。千里之外,湖南龍山縣石牌鎮桶車九年制義務學校內,一座為了紀念夏次叔而修建的忠烈亭靜靜佇立,陪伴著家鄉孩子們健康成長。一碑、一亭,共同訴說著夏次叔烈士的英勇事跡。
“以前,一直以為爺爺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直到1984年,政府追認爺爺為革命烈士,他的事跡被媒體報道,我們才知道爺爺早已是中國共產黨的秘密黨員。”7月29日,夏次叔烈士的孫女夏利文向記者談起她的爺爺時,聲音哽咽。
1904年,夏次叔出生在龍山縣桶車鄉小灣村一個書香家庭,父親是清末進士。夏次叔幼時隨父課讀多年,國學功底頗深。1926年,他考取北京大學政治系預科,1927年轉入北京大學本科就讀。1928年3月,被選為政治學會主席,11月又被推選主持學生會的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夏次叔組織北大學生會抗日運動委員會,起草《抗日運動宣言》《告日本民眾書》,并聯絡北平各校學生會及各反日團體,組織擴大抗日運動會,宣傳抗日救國。12月,夏次叔在北大黨支部書記魏克仁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2年,夏次叔赴法國勤工儉學。1935年,他學成回國,被國民黨政界要員陳銘樞、劉斐推薦給李宗仁,任廣西省政府秘書兼李宗仁私人秘書。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節徐州。夏次叔隨同到達徐州,負責協助李宗仁處理第五戰區軍政事務。
剛到徐州,為穩定局勢,夏次叔向李宗仁提議效仿劉邦“約法三章”,起草《李司令長官約法七章》,內容涵蓋禁止強征民力、要求官吏廉潔、規范征兵制度、保障民眾自由等七項舉措。文告發布后,各縣召開群眾大會發動抗戰,流亡學生紛紛響應,徐州城重煥生機。
1937年12月,李宗仁決定成立第五戰區民眾總動員委員會,親自擔任主任委員。夏次叔任組織部長,名列總動委12名常委之首。夏次叔邀請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書記郭子化以社會名流身份為總動委委員,安排中共銅山縣工委書記郭影秋擔任組織部總干事。中國共產黨以總動委組織部的名義向各縣動委會派指導員。
在夏次叔的推動下,20余縣動委會指導員由中共黨員擔任,抗日救亡運動在第五戰區蓬勃開展,形成了軍事與民眾動員結合的抗戰格局,為后續臺兒莊戰役等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
日軍在臺兒莊慘遭失敗后,集中兩個師氣勢洶洶地進攻徐州。1938年5月18日,李宗仁部奉命放棄徐州,夏次叔主動承擔中路指揮任務。在突圍時,夏次叔不幸被趕上來的日本騎兵包圍,壯烈殉國,時年34歲。
“爺爺犧牲時,父親才2歲。他對爺爺沒什么記憶,但爺爺留下的文章和故事卻深深影響著父輩們。”夏利文告訴記者,她的父親夏家驤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軍人,參與了湘西剿匪作戰;姑姑夏韻梅是龍山一中的英語老師,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叔叔夏家駿是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被稱為“布衣委員”,一生為老百姓做事,不圖個人利益。
“爺爺在徐州突圍途中殉國,沒有遺體,沒有墳墓,甚至連一座衣冠冢都沒有。他的一生雖短暫,但留給后輩們的精神財富是豐富的。”夏利文說,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家里的小輩們都以夏次叔烈士的精神要求自己,不越雷池、不踩紅線,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做一點奉獻。
《湖南日報 》( 2025年07月3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