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蕃:愿我同胞,努力殺賊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唐亞新
“日本突于本月皓日,無故出兵占領我沈陽……其蓄意侵略我滿蒙,欺凌我民族。”
“與其瓦全,毋寧玉碎,敝會愿率全師武裝同志,披甲執戈,誓為中央的盾,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這兩段飽含家國情懷的文字,摘自1931年國民革命軍第23師請戰抗日電文。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日本暴行的控訴,展現出堅決抗日的決心。
“伯祖父李必蕃當時是第23師的旅長。他跟第23師將領一道多次主動請戰,堅決抵制日寇侵略。”7月19日,李必蕃的侄孫李仕龍向記者展示了多方收集到的史料,深情講述伯祖父的英勇事跡。
李必蕃,字子祺,1892年6月出生于嘉禾縣。1911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工兵科。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轉戰湘鄂等地。
1936年1月,李必蕃擔任第23師師長,率部轉至河南休整。西安事變后,開赴陜西駐防。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李必蕃率部在臨潼誓師抗日,并奉令開赴山東,固守德州。
其間,李必蕃參加河北滄州會戰等,多次阻擊日軍進犯。因戰績卓越,第23師獲優厚獎金。與官兵商議后,李必蕃將獎金全部捐獻,作抗日宣傳費用。
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李必蕃扼守豫東、魯西。
當年5月,日寇調集精銳軍團,進犯黃河沿岸防線。第23師血戰數晝夜,寡不敵眾,退守荷澤整補。
以忠報國,誓死保衛菏澤。5月14日,李必蕃率部在菏澤城郊與日軍展開肉搏,雙方傷亡慘重。最終,日寇沖入城內。此時,李必蕃只剩下一個連的兵力,但仍奮力拼殺。李必蕃率余部奮勇沖殺,突出重圍。激戰中,不幸負傷。直到傍晚時分,退至菏澤城外十余里的村莊曲興集。
隨著傷勢轉重,李必蕃悲憤交加,決心以死激勵抗日戰士繼續英勇殺敵。于是,他掏出軍用地圖,在空白處揮筆寫下了感人肺腑的遺言:“誤國之罪,一死猶輕;愿我同胞,努力殺賊。”隨即扣動扳機,壯烈殉國,時年46歲。
李必蕃的犧牲,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全國各大報紙都作了報道。《大公報》頭版頭條刊載:“李故師長必蕃死守菏澤,屢次激戰,殲敵頗多。當敵軍沖入城內時,李師長率部往返沖殺,壯烈無比……所部驍勇善戰,久著戰功,全為三湘子弟。”
國民政府追晉李必蕃為中將,并在開封、武漢、岳陽、長沙、嘉禾等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代表郭沫若、吳玉章、羅炳輝等參加了追悼大會。
《新華日報》詳細報道了李必蕃的殉國經過,贊揚他的愛國精神,報社還贈送“民族之光”的金字大匾,表達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對李必蕃為國捐軀的高度評價。
英雄已逝,浩氣長存。
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認李必蕃為抗日烈士,嘉禾縣人民政府為之修墓立碑。
2009年,李必蕃等在抗戰中犧牲的湘籍國民黨將領,首次作為湘籍著名烈士陳列在湖南烈士公園的烈士紀念塔內,供人瞻仰。
2015年8月,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李必蕃位列其中。
在嘉禾縣,如今,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專程前往李必蕃將軍故居瞻仰,拜謁位于烈士陵園的李必蕃墓地,重溫先烈抗日殺寇、為國捐軀的英雄事跡。
“伯祖父用生命和鮮血寫下了抗敵御侮、保國滅寇的壯麗篇章。”李仕龍說,從小聽著李必蕃將軍的故事長大,為家族中有這樣一位抗日英雄感到驕傲。作為一名退役軍人,他也經常把伯祖父故事講給后輩聽,教育他們要牢記歷史,緬懷先烈,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湖南日報 》( 2025年07月23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