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純:捍國騁長空,千秋壯國魂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施泉江
“吾輩熱血青年,何堪忍此奇恥大辱。吾意已決,誓為祖國的尊嚴而戰,為民族的生存而戰,一旦需要時,即使付出生命亦在所不惜……”
這段心憂國家命運的文字出自于抗日名將陳錫純烈士的一封家書。寥寥數語,不僅道出了他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鐵血丹心,更彰顯了他舍生取義、以身許國的民族氣節。
7月8日,陳錫純侄兒陳友明接受采訪,向記者娓娓講述大伯的英勇事跡。
陳錫純1915年9月出生于長沙縣格塘鄉華林村(今屬望城區)一個貧寒農家,家中共有兄弟姐妹10人,生計艱難。其父以耕種和燒炭謀生,省吃儉用,設法送子女上學讀書。
少年的陳錫純學習勤勉,品德優良,先后就讀于鄰近的青峰鄉大山殿第十三國民學校、青峰山第四高級小學。1931年秋,陳錫純考入長沙廣益中學。
此時,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局動蕩之際,陳錫純非常關心國家大事,痛感祖國大好河山淪喪。他給家里寫信道:“現在日本侵略我國有加無已,我決心投身到抗日救國的行列中去?!?/p>
陳錫純毅然投筆從戎,考入南京中央憲兵學校,繼而進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期步兵科學習,后被選送杭州筧橋航空學校第五期甲班轟炸科學習飛行技術,決心當一名優秀抗日飛行員。1936年10月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南昌空軍第二大隊九中隊見習,次年1月任少尉飛行員。
七七事變爆發后不久,淞滬一帶形勢日趨緊張,陳錫純所在的空軍大隊駐安徽廣德機場,處于一級戰備狀態,時刻待命出擊。
1937年8月19日,這是淞滬會戰全面打響的第六天。陳錫純所在的空軍第二大隊奉命從廣德機場起飛,轟炸日軍在上海白龍港的第三艦隊。日軍這支以“出云艦”為旗艦的第三艦隊,不僅用艦炮支援日軍的陸地戰斗,而且還掩護及運送后續到達的日本陸軍由海上登陸,對淞滬戰場構成很大威脅。
上午9時,陳錫純和戰友分別駕駛7架“諾斯羅譜”轟炸機駛向上海領空。當我方機群飛臨白龍港上空時,敵艦立即揚起高射炮對空轟擊。7架“諾斯羅譜”立即散開,形成傘面狀罩著江面上的日本軍艦,與此同時,十幾艘敵艦慌亂地在江面不停地旋轉,擺動艦身,以躲避轟炸。
懷著對日寇的滿腔仇恨,陳錫純和戰友們駕駛飛機加足馬力,對準敵艦俯沖而下,擲出了一顆顆重磅炸彈。不一會,日寇一艘二等巡洋艦中彈爆炸,其余敵艦見大勢不妙,在海面上走著“之”字形,向大海逃遁。
這時,6架“諾斯羅譜”在遠處空中盤旋,他們等待陳錫純與戰友同駕的“904”號一起返航,不料“904”號突發故障,尾部冒出黑煙,脫離了隊形。
千鈞一發之際,陳錫純與戰友交換了意見,決定用飛機撞向日寇的軍艦。隨后,他倆選擇好角度,帶著沒有投放的炸彈,從2000多米的高空以最大速度筆直對準一艘日寇巨艦俯沖而下。
霎時,敵艦傾側,隨著一陣天崩地裂的爆響,“904”號與日寇巨艦一同沉入江底,陳錫純壯烈犧牲,時年23歲。
198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認陳錫純為革命烈士,英名被鐫刻于南京紫金山航空烈士公墓的紀念碑上。
“大伯去世得早,我自幼沒見過他?!?8歲的陳友明老人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大伯英勇殺敵的光輝事跡在老家口口相傳,“這么多年過去,大伯的形象在我們心中始終清晰而高大?!?/p>
《湖南日報 》( 2025年07月20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