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羅:十里洋場假頂流,弦歌救亡真戰士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毅
6月下旬,又是一年畢業季,江蘇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畢業生們,正開展一場獨特的畢業紀念活動。他們在學校的“鐵軍藝苑”里,和“魯藝大先生”紀念牌合影留念,其中一塊寫著:劉保羅,湖南長沙人……
“這位戲劇大家、抗戰英雄的故事,值得銘記。”隨著該校魯迅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華中魯藝研究所所長陳德田的講述,大家的思緒回到那個動蕩戰亂的年代。
1930年的上海藝術劇社,反戰經典《西線無戰事》走紅,人們驚詫,飾演男主角保羅極其傳神的演員,竟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后生。
而這個姓劉的長沙小伙,名字實在“難登大雅之堂”,叫做臍生,據說是出生時請不起接生婆,由姐姐咬斷臍帶而得名。人們圖省事,從此便叫他劉保羅。
十里洋場的人們仿佛可以預見,一位頂流明星將冉冉升起。孰料,這一時的風頭無兩,不過是這位抗日文藝戰士的傳奇人生中微不足道的一段罷了。
“戲劇能夠陶冶人的精神,不只是娛樂品,還能用來宣傳發動群眾。”是當浮華一時的頂流,還是當奮起抗爭的戰士,1927年20歲的劉保羅初赴上海投身劇壇時的話,已表露心跡。
劉保羅的長沙老鄉、文藝戰線上的親密戰友田漢曾說他是“鋼鐵一樣的文藝戰士”,他們曾一同入獄,對于獄中抗爭的歲月心有戚戚。
那是《西線無戰事》剛剛走紅的1930年,因忌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藝術劇社團結市民,國民黨加緊反革命圍剿,很快查封了劇社,將劉保羅等一眾核心人員關進提籃橋監獄。
1931年,劉保羅出獄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左翼戲劇家聯盟黨團書記,組織領導大道劇社、五月花劇社,輾轉上海、杭州等地演出《血衣》《炮口移動》《活路》等劇,1932年7月,他再次被捕入獄。
紅極一時的明星,兩度淪為階下囚。“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劉保羅堅守從藝初心,從未停止戰斗。
再次出獄后不久,抗戰全面爆發,劉保羅組建浙江流動劇團,深入浙東演出。他編劇并導演的《滿城風雨》,展現日寇暴行,呼喚救亡圖存,“效果轟動”。
1940年初,時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的劉少奇,得知劉保羅這位戲劇舞臺上的抗戰大將后,立即電令江北游擊縱隊將其護送到蘇北抗日根據地,邀請他擔任戲劇教員。
同年6月,劉保羅改編的《苦難中出生的孩子》在蘇皖邊區文化委員會成立大會上演出。劉少奇看后贊賞地說:“你們很快搞出這些節目,很不錯,有戰斗作風。”
1941年2月,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簡稱“華中魯藝”)在江蘇鹽城正式成立,劉少奇兼任院長,劉保羅任戲劇系主任。劉保羅連續編寫導演了《一個打十個》《王玉鳳》《月上柳梢頭》等劇目,為新四軍根據地的戲劇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敵戲劇必須活用自己的舞臺,把戲劇當作真,融合演員和觀眾,讓天時、地利、人和巧妙結合,才能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劉保羅十分反對只喊打倒和擁護的口號式創作,主張要有吸引人的人物、故事和戲劇性。他的作品受到當時民眾的熱烈追捧,他的理念在戲劇界影響深遠。
1941年3月15日,劉保羅率華中魯藝實驗劇團參加新兵團成立大會的慰問演出。在指導排練獨幕話劇《一個打十個》時,演員用的道具步槍走火,子彈彈地后擊中劉保羅頭部,他不幸殉職。
34歲,這位以舞臺為戰場的文藝戰士,最終在舞臺上“謝幕”,為他的師生、戰友和觀眾們留下無盡悲痛。
年輕的英魂遠去了,紅色的精神在傳承。6月的青蔥校園,綠樹掩映,生機勃勃,江蘇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畢業生們,一齊向劉保羅的紀念牌鞠躬致意,他們中很多人曾參加學校“小魯藝宣講團”,在舞臺上講述劉保羅和先烈們的故事,“我們很幸運,能傳頌他的功績,傳承他的意志,讓戲劇的魅力在新時代持續貢獻獨特的力量。”
《湖南日報 》( 2025年07月10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