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旃蒙:愿與桂林共存亡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楊佳俊
“從小母親就跟我講外公抗擊日寇的故事,每次聽完我都熱淚盈眶,我仿佛看見外公穿越桂林保衛戰的硝煙,朝我走來……”7月4日,59歲的呂明志接受記者采訪時,談起自己未曾謀面的外公——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1軍少將參謀長呂旃蒙,眼中閃爍著淚光。
呂旃蒙,原名大乙,1905年出生于零陵縣(現永州市冷水灘區)。21歲時,呂旃蒙投筆從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后,他從基層做起,歷任排長、連長、團長、政治部主任等職。
1935年,呂旃蒙被派到陸軍大學第13期將官班深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呂旃蒙先后擔任陸軍軍官學校總隊副、預備第2師參謀長。
1939年,任第4戰區長官部少將高級參謀的呂旃蒙,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主動請纓奔赴前線。
在1939年11月至1940年1月的昆侖關戰役中,呂旃蒙指揮部隊在賓陽、昆侖關等戰斗中屢立戰功。1942年,他調任第31軍參謀長,率部駐防廣西靖西、龍州、憑祥一帶。
1944年8月,衡陽陷落后,日軍為了打通西南交通線,逼迫重慶政府屈膝投降,集結重兵向廣西進犯,發動桂(林)柳(州)會戰。
為保衛廣西東北部的交通樞紐,戰區決定以第31軍第131師、第46軍第170師特種部隊及其他特種部隊,共同負起堅守桂林3個月的戰略任務。明知敵眾我寡,呂旃蒙仍主動請纓:駐守桂林,與敵決戰。
“面對敵強我弱的險惡形勢,外公寫下‘愿與桂林共存亡’的遺書。”說到這里,呂明志的聲音有些顫抖。
1944年10月底,侵華日軍調集主力軍團及炮兵部隊約10萬人從三路猛攻桂林,呂旃蒙帶領守軍利用工事和溶洞地形奮起抵抗,經數天的前哨激戰,敵人死傷累累,守軍巋然不動。
11月初,日軍集結重兵發動更加瘋狂的進攻。殘暴的日軍竟向退守七星巖口陣地的守軍施用毒氣彈、燃燒彈和火焰噴射器,被迫退入洞內的131師391團官兵及傷病員、后勤人員約800人在洞內壯烈犧牲。
11月7日,大批日軍乘勢強渡漓江,雙方在桂林城下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守軍抱定“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與敵巷戰,肉搏、廝殺,寧死不屈,無一投降。
11月9日晚,全城大部分落入敵手,指揮所也陷入重圍。呂旃蒙集結剩余部隊向西突圍,奮戰至次日拂曉,終因敵眾我寡,在西路猴山隘一帶,中彈犧牲。
抗日戰爭勝利后,桂林人民把為保衛桂林而殉國的呂旃蒙同桂林城防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陸軍第131師師長闞維雍,以及此次戰役中犧牲的八百烈士的遺骸合葬于桂林七星巖普陀山麓博望坪,立碑紀念。
2014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呂旃蒙入選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盡管年事漸高,但每年清明節,呂明志仍然會從永州趕赴桂林祭拜外公。“外公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幸福而英勇獻身,他的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們后輩奮發圖強。”呂明志說。
《湖南日報 》( 2025年07月06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