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鋒與槍桿:追憶“交大赤子”鐘森榮烈士
鐘森榮(1896—1928),湖南耒陽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黨員,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出身富裕家庭,卻胸懷救國救民大志。早年求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如椽巨筆投身思想啟蒙與愛國學生運動,曾任《南洋周刊》總編輯。后毅然投筆從戎,參與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并隨朱德轉戰井岡山。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副主任、紅四方面軍軍需處長、中共湘南特委書記等職。1928年11月,在湖南汝城、資興地區與敵激戰中壯烈犧牲,年僅32歲。
耒陽的紅色血脈,曾哺育無數英杰。生于富庶之家的鐘森榮,本可安然承襲家業,享受優渥人生。然而他骨子里流淌著俠義之血:少年時見鄉鄰貧苦,便慷慨解囊;目睹亂世不公,更憤然立志——以書劍報國,滌蕩人間疾苦。1921年,他懷揣知識救國的夢想考入大學,滿以為圣賢書卷可濟蒼生。未曾想,校園內外舊制度的腐朽氣息與民生凋敝的慘狀,如冰冷的鋼針直刺心靈。推翻壓迫、再造山河的烈火宏愿,從此在他年輕的心底熊熊燃燒。
思想的激流中,鐘森榮迅速蛻變。他如饑似渴研讀馬列著作,從五四風雷的吶喊與十月革命的曙光中,痛徹看清了民族積弱的根源。一支如椽巨筆,成為他刺破黑暗的利劍:在《南洋周刊》的方寸之間,他以犀利如刀的時評、飽含激情的檄文、深邃獨到的思想,猛烈抨擊時弊。其文采斐然,氣勢磅礴,字字句句如磁石般吸引著無數懷抱救國之志的熱血青年。從自由撰稿人到《南洋周刊》總編輯,他讓這份刊物脫胎換骨,成為上海灘學運狂瀾的沖鋒號、思想解放的強磁場。它不僅是觀點交鋒的“輿論場”,更是無數青年奔赴救亡圖存戰場的“先鋒場”。
樹欲靜而風不止。1925年,身為全國學聯執委的鐘森榮已然站在了風暴中心。他帶領進步學生無畏抗爭,旗幟鮮明地聲援工人罷工,在反動勢力密織的羅網中首當其沖。校方冰冷的退學令以“曠疏學業”為名落下,面對驟變的命運,年輕的鐘森榮目光如炬,擲地有聲:“革命何須問前程,愿得此身長報國!”
踏出校門,他毅然南下,投身革命洪爐廣州。戰火的硝煙是殘酷的課堂。在廣州起義的腥風血雨中,他身先士卒,直面槍林彈雨。血與火的洗禮,使他刻骨銘心地認識到武裝斗爭的艱險與必然。隨后隨朱德轉戰湘南,重回故土耒陽這片熾熱的土地。他激情澎湃,與戰友劉泰、鄧宗海等并肩戰斗,組織武裝暴動,在席卷湘南的起義烈焰中,勇擔中共耒陽蘇維埃政府秘書長重任。他的名字,成為懸在反動派頭頂的利劍,敵人竟以千元大洋的巨額懸賞買他的人頭!即便湘南起義遭遇挫折,他心中那簇為信仰燃燒的火焰,從未有半分黯淡。
1928年4月,鐘森榮隨朱德踏上井岡山,與毛澤東勝利會師。在萬千革命力量匯聚的寧崗,物資匱乏如扼喉之手。以其卓越的統籌之才,他被委以紅四方面軍軍需處長重任。面對極端困境,他殫精竭慮:深入發動群眾籌糧支前,在荒山野嶺間白手起家創辦軍工廠、日用品廠,開墾農場。他以知識分子的縝密思維與革命者的創造精神,構建起一套高效運轉的物資保障體系,維系著紅軍的生命線,為根據地的生存與壯大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同年8月,肩負重建中共湘南特委的重任,鐘森榮率部在汝城、資興的崇山峻嶺間與強敵血戰,不幸壯烈殉國——以三十二載短暫而熾熱的青春,鑄就了對黨、對信仰最滾燙、最永恒的忠誠答卷。
鐘森榮的生命長度定格于而立之年,其精神高度卻如星辰穿越時空,照亮來路。今日耒陽,紅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城市肌理,成為最鮮明的底色與最驕傲的名片?!剁娚瓨s烈士文集》隆重出版發行,馬阜嶺公園的“紅色故事匯”深情講述著英烈事跡,校園里、講壇上,他的精神成為鑄魂育人的不滅火種。
在上海交大,“民主堡壘”的精神薪火相傳。一代代青年學子在他曾奮斗、吶喊過的土地上,傳承著那份心系家國的赤子丹忱。編輯部那盞不滅的燈火,仿佛穿越時空長河,依然映照著新時代學子為民族復興而伏案苦讀的身影——那如椽的筆鋒所指,仍是那片他為之傾盡熱血、至死不渝的壯麗山河。
(耒陽市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