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際:晉豫邊區的抗日先鋒
在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中,唐天際奉命深入晉豫邊區,創建抗日武裝,開辟和鞏固根據地,為抗擊日寇、支援八路軍主力作戰作出了卓越貢獻,其英雄事跡在晉豫大地廣為傳頌。
臨危受命,創建“唐支隊”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唐天際憑借其黃埔軍校畢業、參加過北伐的經歷以及與國民黨將領的舊誼,被周恩來副主席委以重任,赴河南新鄉第一戰區聯絡處工作,積極開展對國民黨上層將領(如程潛、高樹勛)的統戰工作,推動團結抗日。
1938年2月,新鄉淪陷。唐天際與朱瑞率部轉移至山西晉城,后抵達陽城縣,肩負起開辟晉豫邊抗日根據地的艱巨使命。晉豫邊抗日根據地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是連接延安與太行八路軍總部的關鍵通道。毛澤東多次電示要求盡快開辟。
初到陽城,立足未穩即遭日軍進犯。幸得當地中共地下黨員支持,將縣自衛隊和警察300余人拉出,成為創建抗日武裝的基礎。為保存力量,唐天際率部轉移至陽城西南深山的橫河鎮下寺坪一帶,以千峰寺為立足點。
解決部隊給養是首要難題。千峰寺老和尚擁有大量土地和糧食,但態度冷淡。唐天際力排眾議,反對強行征糧,堅持耐心爭取。他親自登門拜訪,以民族大義和佛教慈悲精神感召,最終說服老和尚不僅提供寺院作為駐地,更獻出上萬擔糧食支援抗日、救濟貧民。
1938年4月28日,八路軍晉豫邊游擊隊在陽城、濟源交界的黃楝樹村正式成立(簡稱“唐支隊”),唐天際任司令員。朱德總司令和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予以加委并支援部分武器?!疤浦ш牎钡某闪?,點燃了晉豫邊人民的希望之火,群眾踴躍參軍支前,一些被打散的國民黨愛國軍人(如楊鳳堂營、龐汝霖班)也紛紛來投。唐天際發揮政治工作特長,強化訓練,使這支新生的武裝迅速成長為一支在敵后頗具戰斗力的隊伍。
町店揚威,痛擊日寇
1938年7月初,日軍再占陽城,屠殺群眾,氣焰囂張。八路軍總部命令徐海東、黃克誠率主力進入陽城地區,并令“唐支隊”配合作戰。唐天際率部急行軍至陽城、沁水間的町店以南地區。
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第25師團機械化聯隊,唐天際深知不能硬拼。他發動群眾,在道路、山口、樹林巧妙布設地雷、陷阱、障礙物。7月某日,當日軍裝甲車隊進入預設伏擊圈時,唐天際一聲令下,與八路軍主力協同作戰,激戰一晝夜,殲敵600余人,毀敵裝甲車、汽車30余輛,繳獲機槍30多挺,取得晉豫邊軍民對日作戰的首場大捷。
日軍不甘失敗,次日派出騎兵隊反撲。唐天際指揮部隊利用預設繩索、陷阱,配合八路軍主力再次痛擊,全殲該騎兵隊,斃敵70余人,俘敵2人,繳獲戰馬11匹。町店戰役的輝煌勝利,沉重打擊了日寇氣焰,極大鼓舞了軍民斗志,有力證明了游擊戰爭的威力,重慶《新華日報》以《町南浴血奮戰》為題專題報道。
此后,唐天際率“唐支隊”轉戰曲沃、絳縣、濟源、孟縣等地,連戰連捷,收復絳縣縣城及南樊鎮,在蒲掌、南羊圈痛擊西犯日軍,使晉豫邊抗日烽火越燒越旺。
反“掃蕩”反“磨擦”,保衛根據地
晉豫邊抗日根據地的鞏固,成為連接延安與太行的重要走廊,朱德、彭德懷、鄧小平等領導人多次經此往返,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國際友人柯棣華、米勒等也曾到此慰問、支援。
然而,根據地的發展也面臨嚴峻挑戰。1939年底,閻錫山制造“十二月事變”,掀起反共高潮。1940年初,國民黨四十七軍突襲晉豫邊土嶺黨政機關,造成人員傷亡和被俘。唐天際義憤填膺,寫信痛斥軍長李家鈺,并派員交涉,最終迫使對方釋放全部被俘人員。
1940年2月,根據八路軍總部命令,“唐支隊”與115師344旅688團合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新編第一旅(后劃歸129師),唐天際任政委,韋杰任旅長。新一旅成立后,立即投入反頑斗爭,痛殲國民黨頑固派黎明部千余人,痛擊閻錫山獨八旅,有力配合粉碎了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行動。
隨后,新一旅轉戰太行山南麓(太南地區),唐天際兼任太行第四軍分區政委。他指揮部隊在平順安口村設伏,殲滅日軍輜重隊。在著名的百團大戰中,新一旅承擔破壞安陽至磁縣鐵路、長治至潞城公路的任務。唐天際與韋杰率部攻克豐樂車站,炸毀漳河鐵路橋,癱瘓日軍運輸。更令人稱道的是,他們指揮二團夜襲長治機場,機智摸掉哨兵和探照燈,成功炸毀日軍飛機3架、汽車14輛及汽油庫1座,創造了輝煌戰果。在百團大戰第三階段,唐天際又率部在銅冶橋一帶誘敵野戰,予敵重創。
面對日軍對根據地的瘋狂“掃蕩”和“囚籠政策”、“三光政策”,唐天際指揮新一旅和分區部隊,靈活運用游擊戰術,內外線結合,浴血奮戰。特別是在1942年6月日軍重兵合圍129師師部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機關的危急時刻,唐天際臨危受命,率一個營兵力,巧妙利用日軍間隙,成功掩護師部和機關人員突圍,立下大功。
重返故地,再建功勛
1943年3月,根據精兵簡政指示,新一旅撤銷。唐天際調任太岳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轄區基本為原晉豫邊區)。重返闊別三年的故地,他受到群眾熱烈歡迎。他率部攻占敖北山日軍據點,深入中條山日軍腹地瓦解爭取國民黨軍隊,協同兄弟部隊粉碎日軍“鐵滾式掃蕩”,并向濟源、垣曲日軍進攻,開辟新區,使晉豫邊抗日根據地得以重建和鞏固。
1945年春,唐天際赴延安參加黨的七大,離開了戰斗多年的晉豫邊區,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唐天際將軍在晉豫邊區的抗日歷程,充分展現了他作為優秀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的卓越才能。他的事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戰的生動縮影,其“英雄唐支隊”的威名和功績,永遠銘刻在晉豫邊區的抗戰史冊和人民心中。正如原中共陽城縣委書記胡曉憐所賦詩歌頌的那樣:“中條展紅旗,難忘唐天際……令譽載青史,英雄唐支隊。”
(作者:許國君,系中共安仁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