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燎原處 紅心映北湖——信念的力量
在郴州市北湖區這片紅色熱土上,無數革命志士用信念之火照亮了歷史的暗夜,用血肉之軀扛起了民族復興的使命。他們的故事生動詮釋了“信念的力量”。
李安梓:湘南暴動的星火燎原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太白洞熱血青年李安梓同原郴縣一大批進步青年一道,懷著救國救民的偉大抱負外出求學,接受馬列主義教育,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受黨派遣回到家鄉播撒革命種子,開展農民運動。1928年湘南暴動期間,李安梓組織農民赤衛隊,建立太白洞鄉蘇維埃政府。他率隊攻破保和區“挨戶團”,處決土豪劣紳,聯絡并迎接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部隊進入郴縣。在革命低潮時,李安梓被反動派殘忍殺害,頭顱被懸掛示眾,家人流離失所,但幸存的赤衛隊員仍堅持斗爭,使湘南暴動的火種呈燎原之勢。他們的信念如湘南群山般不可撼動,用鮮血印證了“革命火種永不滅”的誓言。
鄧允庭:綠林好漢的紅色轉身
從九峰山綠林寨主到紅軍師長,鄧允庭的人生堪稱傳奇。他早年劫富濟貧,后受共產主義感召加入革命軍,成為朱德麾下工農革命軍獨立第七師師長。他在平息郴縣反革命叛亂、三戰桂陽等戰役中屢建奇功。在井岡山革命斗爭的艱難歲月里,他積極領導、參與根據地建黨、建政、建軍和后勤工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設殫精竭慮,是毛澤東稱贊的“赤膽忠心、才能全面”的好同志。他用生命詮釋了信念就是對黨和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與擔當。
楊赤: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
湘南起義主力軍向井岡山轉移后,楊赤奉命率郴桂邊農軍師在當地堅持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過著“大地當床天作帳,饑吞野果渴飲泉”的日子。他經常對戰士進行革命教育,講解“為革命吃大苦、耐大勞”和堅持斗爭必勝的道理,不斷鼓舞士氣。1934年5月,楊赤被叛徒出賣,堅貞不屈,英勇就義。押解啟程前,他對堂兄楊清有說:“我死后,請把我葬在李家臘山里的大路旁,立塊石碑,刻上‘中國共產黨黨員楊赤之墓’,先倒豎,等革命成功紅旗飄揚時,再將石碑順豎。”楊赤立碑先倒后順的遺言,彰顯了他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他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信念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無敵法寶。
申盛福:后勤線上的無聲堅守
若問申盛福老人此生最驕傲的時刻,他定會提起參加抗美援朝的經歷。1950年,申盛福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號召參軍,因掌握汽車維修技術被分配到后勤部隊。在零下50攝氏度的嚴寒中搶修車輛,在槍林彈雨中保障運輸線暢通,守護前線戰士的生命線。戰后他轉戰甘肅酒泉參與國防建設,踐行“國家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的誓言。他的故事證明:信念不僅存在于沖鋒陷陣,更蘊藏在默默堅守之中。
今日北湖,紅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脈。從湘南暴動的民族擔當到竹棚奪冠的體育壯舉;從龍廣洞蘇區的建立到撤市建區30年的騰飛,北湖人用行動證明:信念的力量是穿越時空的火種,既能照亮烽火年代的征途,亦能點燃復興之路的明燈。
(郴州市北湖區委黨史研究室祝華勇 供稿)